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2的博文

人治

    有人说只有奴隶和封建社会才是人治,现在也不是"法治社会"?将来还要发展到"自治"用人的自觉来约束自己。可能我的想法有些矫情或者有点取巧,但是我始终认为这些表面上看来是进步的治,归根结底仍旧是人治的范畴。与其这样巧立名目的自我安慰,倒不如坦坦荡荡承认来的爽快!

场景

    每一幅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场景,让各位看官走进去,好的作者会"留白",让看官们自觉不自觉的去填补,这样之后看官变成了作者,面对自己的作品不喜欢都不行。然而那些手法拙劣的作者则是满满的不留余地的给你,生怕给的不够多,生怕你嫌它不够,结果,看后腻腻的,咂咂嘴拂袖而去。场景,司空见惯。面对当今的声色犬马,追求新奇绝非易事。话说回来,还真苦了作者们了。

人生没有主题

人生没有主题 胡乱翻着图片,那时别人的生活,随着一张一张的快速掠过,心中有羡慕,有惋惜,慢慢的一层层的情感累积起来变成了眼眶的温热。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觉得,对于那么多精彩的生命,有些继续着,有些已经戛然而止,对于他们不知该说些做些什么,仅仅只知道对于生命,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生命的精彩没有任何一个词可以涵盖,生命的富足同样也没有任何主题可以总结。对于生命,只有敬畏再敬畏。古人常说人命关天。可是如今关天的人命却如蝼蚁般渺小、卑贱。现在人的快节奏已经把很多东西丢掉了,比如尊严,比如敬畏,比如谦卑。在这个全民开讲的年代所有人都是聋子,徒劳无功的大吵大嚷企图说服同样是聋子的其他人。就这样,生命的价 值被慢慢掩盖掉,取而代之的是金钱、地位,有时甚至是一时的口舌之快,更有甚者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精神被掏空,身体被灼烧,却在水深火热中自得其乐,这样病态的"安贫乐道"让人无所适从。一夜之间,仿佛成功、出名,变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全人类都在为着这个目标努力狂奔,不择手段,卑鄙有时,阴险有时。不过可笑的是花还是照常生长,太阳还是照常升起,风还是照常吹送。因为那一切都没变,其实大家都没变。 简单的事情很简单,为自己骄傲,为自己的生命自豪,享受明早寒冷的空气,感受它被吸入到肺中的温度。那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那个成功的主题!

为什么要有题目

    无论是文章、电影、还是照片,每个算作作品的东西都要有一个题目,仿佛没有题目就不完整,没有题目就没有个性,那么又想问,人生有题目吗?还是非得要用几个字来概括一辈子?那太难了!中国人喜欢概括,因为它既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又能展现这个人的领导气质。这个封号啦,那个谥号啦,当然,还有各种理论,"三个没有","四个不要"诸如此类。刚刚在看《这些人,那些事》每个故事前面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题目,用做总结,也用做开始。而每次都要拉回去看一下,就算是整个故事已经看完,看完之后无一例外的一个态度:"嗯!"。 "嗯!"什么?是肯定还是不赞同?我想更多的是没有想法。由此突然想到对于一个人的一辈子,需要一个题目吗?或者跳出这个圈子,为什么要有题目?人们总自觉的不自觉的以为自己为了一个目标,或者该有那样一个目标而活着。但是极有可能的是当你撒手人寰的时候也没有真正搞清楚它是什么!可悲啊!在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被牢牢的限定住了你这张纸要画动物而不是植物,这个想法是极其可悲的。或者当你拿到一张纸的时候总想往上面画点东西,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画东西?折纸不行吗?单纯的把它撕了不行吗?回到写作之初,题目,实在是不必要的!

体验才是生活

生命,是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没一个不经意都将给自己的生命细微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虽如涓涓细流,却也将汇成江海。不要说谁改变谁,不要说我会变成什么。我们都没有这个资格。幼小的生命在父母的羽翼下却仅仅只是在。婴儿车中熟睡的宝宝不会在意父母口中的老张是谁,也不会在意小李的爸爸有多么有能耐,他要的仅仅只是睡觉。也许明天他会关系,也许后天。但那时父母却不再会关心。 生命的历程是独立的,感受也是独立的。对于生命没有贵贱之分,更没有老幼之别。对于未知长度的生命历程来说,我们齐头并肩。作为人的感受每个人都是相通的。 自然而然的呼吸,自然而然的眨眼。也许你不关心时间,但是生命关心,真真切切的享受生命,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没有得到,一切终将失去。不要握着沙子不放,为什么不张开手感受轻抚的风?为什么不感受空气穿过鼻腔进入肺的温度?那是生命!当然享受竞争也是,当然勾心斗角也是。但问题是自己的时间太快,我们都来不及体验。

荒原野草芳, 残阳拽影长。 行路不必赶, 观想岂能忙? 兴起邀月饮, 情至共风狂。 信马由缰去, 天下尽吾乡! 2012年10月15日 

淡季旺季

      今年十一放八天假,今天十一高速免费了。看着新闻里的人山人海,耳边各种投诉、冲突,突然感觉很可笑,景区票价分淡旺季,价格有的相差近一倍。让我好奇的是对于风景而言真的有淡旺之分吗?泰山十二月份肯定是淡季,但是清代姚鼐不硬是在隆冬严寒之季登上泰山并写出来收进高中课本的《登泰山记》?风景没有好坏,有好坏的是心情,有没有那份心情去欣赏身边的风景并体味出自然而然的美,这才是旅行应该有的态度和姿态。冒着十一的秋老虎在人群中挤进午门,又被人潮卷出神武门,问问你自己你究竟看到了故宫多少?看到已属不易更遑论感受了,体味这种需慢慢的消化的事情只有满身疲惫回家之后看着手中那张人头攒动后面隐隐的重檐庑殿顶艰难回忆了。香山不仅只有红叶,去卢沟也不是只有晓月可以看。古人诗情画意的浪漫感受对于相距甚远的今人不必强求感同身受。苏堤春晓的气息可能在冬日某个午后的一阵风中让你感到同样的悸动,只不过那时已不叫苏堤春晓,可能改头换面成苏堤初霁了,而这种转变的根本是你的心情,是你能感受继而欣赏身边时刻向你投来的风景。       最后,我想用一句诗来说明风景:今朝风日好,或恐有人来。风景需要静静体味,不关乎时间,只关乎心情。人少更好!       用旺季的心情去看淡季的风景,得到的可能更多。

再说“小国寡民”

前几天对"小国寡民"有了新的想法,加之今天看到《中国哲学智慧》里对老子"智慧出,有大伪"一句的解释感觉有些偏颇,所以还是想说说老子的思想。 大家都说老子讲的是无为,而老子更是给这个无为带来的理想世界进行了描述,那就是小国寡民。初看觉得太极端,根本无法理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现在我觉得我理解了,而且也承认那应该是最好的状态,由此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智慧,或者说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都会走向自我毁灭这一条路?这个问题先不说,回来说说老子,说说"智慧出,有大伪"。这句话老子明确的反对智慧,反对文明,当然也反对一切的价值判断,价值本身就是智慧 ,文明的一部分,老子没有说用得好、用得不好的问题,而是统统的否定。所以用用得好不好来解释。 我试着来解释下"小国寡民",老子反对智慧,那么智慧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化,也就是大团体,一旦形成大团体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就会出现阶级,就会产生智慧。所以我觉得,老子的意思是要有团体保障生存而不形成大团体即社会,不产生阶级,不产生智慧。这才是小国寡民的真正意思。 至于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我还应该再想想。先写这么多。

从蔡元培的字说起

    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但就是想写。那就说说今天的感想吧。下午在网上找来蔡元培的墨宝来看,那个在某个博物馆看到的蔡的笔迹让人确实喜欢,给我的感觉跟启功有些相似,干净,但是蔡的较之启功更显自由。比如杭州岳庙中那幅联中那个“民”字,真的刚劲中还带着潇洒,我喜欢,但是今天找来看的真的有些不同。完全找不到那种潇洒、痛快,只有在其一首七绝中还能找到一些痕迹,“长路风寒酒力醒,马头岁月短长亭。冻云欲雪风吹散,望出西山一半青。”中国字画,讲求的我想与其说是一种美的传播,不如说是一种自我表达,这个极具个人色彩的情感外化书法中尤为突出。当然艺术永远都是作者的自我表述,但是将自己的瞬间的心境固化,我想是油画不能的,这样的瞬间要求作者必须以极快的方式表露,书法可以说是最好的方式,这也正是为什么苏轼的寒食帖能千古流传的原因,我想。那样的情感的表露、变化,必须一蹴而就,我想国画不能,油画更不能。唯有手中执笔,集情感于笔尖,疾徐浓淡皆是瞬间,一气呵成没有丝毫迟钝的做作。那才是心的外露。昨天逛了潘家园,看来看去,画无非人、物,字也无非就是那些,或快或慢,亦正亦邪。之后突然有种感觉,不过如此。情感被固定在这特定的格式中,显得千篇一律。话又说回来,人的情感也就那么多种,千百年来,还能有什么欣喜吗?真的就像老话一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单调的人

吴冠中的《我负丹青》,基本上看完了,当风筝不断线一遍一遍的出现在字里行间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句话,一个作家一辈子只写一个故事,那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人其实是很单调、无聊的。就像有句老话说的那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总有一个东西是改变不了的,那个东西就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熟悉的人,即便没有见面也知道那件事是你做的。那个东西,或者说一套东西,或者说一个指导思想,应该是可以称之为灵魂的。那是真正的主观,那就是你。讲话的方式,身上的气味,做事的方法,思考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那是你。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甚至几乎不能,或者根本不能。这样讲好像有些宿命的味道,如果你意识到,这种情况,你会将它外化还是内化?你会将它当做一个独立于"我"之外存在的东西吗?你会对抗还是接纳,或者根本就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它跟"我"本是一个? 吴冠中被誉为"活着中卖的最贵的人",这样一位老人已经过世,用他的眼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有骄傲,有后悔。我喜欢自传,因为你能看到那个"它",这是灵魂最贴近它自己的一次表达。

近况

好像自从来了北京,写日记的频率明显降低了。扪心自问,可能是纷繁的诱惑变得多了,心再难稍稍平静,就连浅浅的沉淀都不能做,更别说思考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往往人就是这样,你那点想法的背后永远有一个声音在说,可以再等等的。时间不是电视频道,可以调来调去。它一直往前,不会迁就任何人。活在当下,记得是电影《死亡诗社》的台词,这是真智慧,但却做不到。古人说知易行难,真的不假,为什么会行难呢?除却那些环境,其他人这些安慰性的逃避理由之外,真真正正的还是一颗犹豫的心,或者说贪婪的欲望。总想得到更多,总是得到很少。这是人逃脱不了的畸形心理,但是面对着花花世界,没人能逃脱得了。 还记得在何欣寝室里给妈打电话时的无奈,记得李说了一句"人不能跟命挣",那是我真的是彻底崩溃了,无助、软弱一瞬间把我所有的精神卸掉,整个人变成空壳。当时我就想,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越来越宿命的原因是经历了太多无奈。 对于生活,或者说对于生命,我现在真的是没有任何态度。对于生命的所有想法,终将在我生命结束时画上句号,而这之前的任何思想都是无济于事、毫无作用的。这是一种放弃吗?我觉得是。 迷雾,仍旧没有散去反而越来越浓,我找不到方向。

意义的价值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问的问题。仅仅对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当问出这样一句话的时候,就已经隐含着一个价值判断了,就是要为个什么。但是非得要为个什么吗?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一个预设的价值判断有没有存在的作用。 人们先入为主的认为人活着就要有意义,人活着就要为了什么,这样天生的价值判断让人们在寻找答案的时候一开始就转了向。 价值到底有没有价值,虽然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表达第二个价值,但这不妨碍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

由加缪的荒谬说开去

      今天开始看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先以为是神话结果是一本哲学随笔,而且上来第一篇就是讨论自杀。真的是冥冥中,之前在清华听到过关于王国维的讲座,开篇讲的也是自杀。当时听过我就同意里面说的关于自杀是哲学第一命题的说法。但是我今天不想谈论自杀,我想谈论的是那个心,从荒谬引起的那个心。中国人将修心,这心修的是要有个方向的,那个方向就是目标,这时我想说的是,但就对人来说,目标究竟有没有用?人一旦有了目标就意味着有了标准,就有了所谓的“观”,那么这个观对于人本身究竟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不想说那是个心,我更愿意形容它为一个盒子,当你向这个盒子投入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会反馈给你一个结果,这一进一出就是盒子的作用。加缪说荒谬是主观的,是随着人的死亡而终结,那么我想到的是这样的一种荒谬对于人本身有没有意义?这样一个评价荒谬的标准对于人类来说有没有意义?标准带来的是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又是根源于文化,文化来源于历史,那么当人之初的时候究竟是怎样一个动作让人有了今天的生活状态?       我不想说什么励志的话,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一套标准,当然每个人心中是不同的,是没有意义的。我更倾向于这样的想法,因为对于人来说,先抛开时代背景,生存的意义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虽然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是我认为应该不是被束缚进一个标准里面,这个标准给人们设定了一个目标,叫做自我实现,这是骗人的,什么叫自我实现?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标准,尽管各人不同,但始终包含着一个标准。这样一个标准,或者说一个价值判断,你根本不能确定是不是你想要的,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根本就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强加”给我的。         当有人谈论有没有普世价值的时候,我总在想,价值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他对于人的存在究竟有什么作用?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康德的理性,理性的意义在哪里?再深一层意义的意义在哪里?意义究竟有什么用?意义究竟是什么?       所有一切的科学也好神话也好对于生命来说有什么关系?也许它只能改变生命生存的“形式”而不能改变内容,由此观之,一切对于死亡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心的关照

心是个很任性的东西,所有人都在有意无意的宠着它,违心的事情可能会做,但是在做完之后你会有意无意的自我安慰或者自我开解,我这样做是为了什么什么,好像不这样就不能心安,不管你承不承认。当我们撒谎的时候我们的肢体会有动作,这是无意的动作,你不能阻止。当你有个令你不安的想法的时候你的手会不会向外一撇?这样动作是不自觉的。在这里我不是想说行为时怎样的,我只想表达,人在有意无意间都在对自己的心呵护备至,即便身受了委屈心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挤压,心要"安"。 那么另一个问题出现了,这个心,允不允许外界干扰它,允不允许外界改变它?我认为是允许的,但是这种允许时潜移默化的,是逐步的,换句话说是温和的。你让它委屈一次,两次,三次,多次以后他就改变了。那么"心"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笼统的说是一个标准,但是我不是确切的知道是不是所谓的"三观",这个标准有一定的公认标准,但更多的是结合了个人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标准"。这个标准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我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这个"心"是每个人都会细心关照的唯一的一个东西,它不能受委屈,不能被冤枉。我们每个人都在尽自己全力来关照它,因为它就是自己!

道可道

偶然想起形式语言和元语言的问题,进而想到"唯一不变的是变",刚有看到有人写帖子求解道可道。我就想说说我的理解,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如果"道"可以被"描述",那就不是真正地"道",对于第一个"道"的含义没人有异议,但是对第二个"道"就不那么确定了。那么就着我刚说的"不变是变"的思路下来,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先说"不变是变",前后两个"变"不是一个级别上的,第一个明显比第二个高一个层次,那么照这样理解似乎并不难,道可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道不是一个级别上的,而且第一个也同样药搞一个层次。照这样的思路来解释应该可以这样说,如果"道"可以像平常的道理一样,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Can you feel love tonight ?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那年我在上初中,早上回家取东西的时候发现门口妈妈写着“今夜你感受到爱了吗?”的字条,后来问才知道,那是你打电话问我有没有Can you feel love tonight的磁带,但是我记得我拿到条之后对你说有,然后赶紧去磁带大世界去买了一盘。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那年中考刚完,你无意间拿着八中那红红的入取通知书给我看的时候,改变了我的命运,那天我回到家跟我妈说我要重读。但是我记得我有一次跟你说起这件事时的激动,因为你改变了我。       小学,初中,加上后来的联系,断断续续十几年,你的形象总是个电线杆儿,我印象中又高又瘦的你在大学之后偶然的见面竟然“变”矮了,不过仍旧比我高。说话还是那么灵巧。       我不记得那是哪一天,贾铁生给我一个电话,突如其来的消息真的让我茫然,本以为大家都会努力的活着,尽管有些不如意但总是幸福的,但是只有你,我记得小学的那个班,你是第二个。直到今天我仍不知道事情的经过,我也不想问了,起初的不可能,变成了孙杨口中的肯定。我不想说什么,也许大家有一段时间不联系了,感情变得有些清淡,不过你仍然在我脑中有着一个位置,从贾铁生那通电话起我就想写点什么,直到今天在地铁上,隔着玻璃看着前一节车厢的人,耳机里传来同是一部动画里面的另一首歌He lives in you,看着影像交错的对面车厢里的人的时候,我发现了,我脑中仍然有你的形象,虽然有点淡淡的,但一直,也将永远坚定的存在着,那个大个儿!       你还好吗?陪我聊会天吧!       献给沈思思

禁锢的自由

      记得大学时,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在讲庄子《逍遥游》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思想才能逍遥游,因为肉体,这个躯壳,对于精神、思想来说是个累赘。当时我深以为是。但是这样的一个想法被牟宗三改变了,当我在看他的哲学十九讲的时候,看着看着就猛然意识到大学老师说的话境界是低的,因为她没有看到即便是思想、精神,也是被禁锢的,只是这种禁锢比较隐蔽,一般人不会发现,除非你有意识的体察,就像呼吸。那么是什么禁锢了思想,它又是怎样禁锢的呢?是客观条件,这样一种客观条件让思想的自由仅仅局限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样的自然、人文环境限制了精神自由的高度和广度。举个例子,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称之为伟大不过分,但是这样的伟大下面是有根的,这个根让它始终在一个问题上归为同一,那就是“周文疲弊”。各家思想无不是对此种情况所采取的对策,这样的对策,或者说对于周及其以前思想体系的态度,虽然有别,但只是角度或者手段的问题,而其后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我想是那时的人万万没有想到的。       回过头来看这禁锢的自由,即便被禁锢也丝毫不影响精神在有限的时空中绽放美丽的花朵,这是自由思想的花朵,是自由思想的生命,一只蚂蚁被关在一个足球场里,它会觉得吗?不会,因为足球场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大了,可能它一辈子也不会触碰到边缘,正如思想,而题目正是这种含义。但是作为蚂蚁,我们不能看到茫茫无边的草地还有界限,唯独我们提升自己的高度,提升、提升、在提升,那时你会看到通盘的情形,那时你才会意识到边界其实一直都在。但问题是,没有人,没有人看到,没有人有机会或者愿意去看。虽然有些可悲,但不影响这只蚂蚁在足球场上“自由”的奔驰,甚至翱翔于青草间。它一样会绽放美丽的精神之花,只是这话不可能开到球场以外去。       所有的自由都是相对的,所有的思想都是被禁锢的,只是这锁太松,以至于我们觉察不到。美丽的仍旧是思想,“自由”的思想,尽管有个双引号!

真养生与假养生

最近国内养生之风日盛,一夜之间好像每个人都知道百会穴在哪里,经常熬夜该吃什么药。偶尔朋友还会告诉你烧烤少吃,致癌!这似乎是好事,好像意味着中国文化又有重新复苏的趋势。但是细想想这样的繁荣背后好像隐藏着某种不安。 这个不安是什么?透支!都知道中医是成体系的,穴位,药材等等他们都只是一部分而已,单单拿出哪一部分来用都会有效果,但这效果只是暂时的如果不配合其他的办法这些"好效果"就会适得其反,道理很简单,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过古人何止一两倍?身体已经透支的很厉害了,加之在这个什么都讲究速成的年达,仿佛中医也变成了快餐一样,头疼?按摩四神聪穴、太阳穴。失眠按摩少海穴。初初几次效果应该很好,但时间一长就完了。中医讲究调理、平衡,正因为它注重整体可能就会出现头疼医脚的情况,这样你身体的底子调好了,病自然就好了。但现在问题来了,现在人底子已经很差了,在这种情况下追求速效跟让心梗病人吸毒是一个效果,只能是加速他的死亡。所以说现在的养生都是假养生,这样的"养生"结 果只能是不断都透支生命。 不改变生活方式这一根本,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假象。但是再深入想想这一现象的根源,无非是有限的资源不断减少而竞争不断激烈的结果,加之现代人虚荣心作祟。 真是可悲!

论思维方式

最近碰到一些问题,其中涉及到了一个共同的命题,那就是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思考、评价的方式。这样的一个东西存在已久,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样的东西究竟是个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用方的理论去理解、评价甚至批判圆。举几个例子,讨论儒释道是唯心还是唯物;讨论白马非马是否符合逻辑;等等。 我不想批评方的理论不对,更不想替圆争论,只是想说圆就是个圆,跟方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要用方去评价圆?这样的评价委实没有意义。现在中国教育,从启蒙教育起就全盘西化,所谓鸡兔同笼问题也变成一个简单的方程式组,更遑论初中、高中阶段的马列主义了,当你通篇学完之后对老子、孔子丢一句唯心主义而后转身离开,这样对吗?我们已经彻头彻尾的接受了西方的观点,大部分人更是认为所谓理论体系是多么确定无疑。唯物、唯心、主观、客观、代数、几何、微积分、甚至连语法都变成了理所当然,什么都要讲究个主谓宾定状补,只要是代数为题都想往笛卡尔的坐标系里面放放,但是你可知道光光就是这坐标系西方就有好多种,你无法用笛卡尔的评价球坐标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中西方文化,为什么非要将西方那一套唯物、唯心、主观、客观的东西生搬硬套给中国思想,抑或印度思想?体系就那么牛逼?就绝对正确?世界上正因为了有了各种颜色不同气味的花才显得生机盎然,你不能因为你喜欢红玫瑰就评价白百合的存在是个错误。     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试图评价一个完全不同的知识体是荒谬可笑的,也注定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停止讨论王阳明是不是主观唯心吧,停止讨论庄子是不是无政府主义吧,否则真是自取其辱!

白痴

喂,妈!我在 w 市找到工作了,工资不高,但是我想先在外面闯闯。 行,你看行就行,注意安全啊,钱够不?妈给你打点过去? 不用,我还有,我先挂了哈,同学找我玩游戏去了。 哦,记得吃—— 妈妈挂了电话,轻轻叹了一口气,起身把前天的菜从冰箱里拿了出来 … …   喂,妈!干什么呢? 没啥,在家看电视呢,有事? 有点,我这要租房子,得先交房租 … … 早就给你准备下了,要多少? 5000 吧 行,我下午给你打六千。 不用, 5000 就够了! 什么不用,穷家富路,一个人在外别委屈了自己,吃点好的,注意安全。 嗯,那妈我挂了啊 注意安全啊   妈 什么事,儿子? 没啥,就是想跟你说说话。 你有啥事直说吧,跟妈还这样? 真没事。 你肯定有事,你是我儿子我还不知道?说! … … 今天办公室,被领导骂了一顿。 因为什么? 因为早上他交代个事,让我中午办,但是一上午太忙了,到中午快吃饭才想起来,然后赶紧弄,没想到人家部门来找来了,结果我们这边没弄好 … … 儿子,这就是你不对了,领导交代的事为什么不办好?凡事都有轻重缓急,这事就是最紧急的事,你怎么能这么拖? 那也不能当着部门的面劈头盖脸一顿骂啊! 那是为你好,第一为你长点记性,二是帮你,让那个部门的经理见好就收。以后可得长点记性!没事,这就是小事,不过你得记着点,再一再二不再三。凡事想想再做,我相信我儿子是个聪明的孩子,这点小事根本不算个事,别放心上。行啦,晚上买点水果吃,注意身体啊! 嗯,知道了,那妈我挂了啊! 嗯,挂吧! 妈妈直到听见嘟——的声音才挂上电话,那天晚上,妈妈失眠了 … …   喂!儿子啊! … … 咋了?说话啊! 这工作我干不下去了! 为啥?跟妈说说? 一直干活,到头来没人说我好,我一直觉得从我面试那时起,那个经理就看我不爽,上班之后更是事事跟我过不去,今天领导找我谈话,说我不适合这份工作。 嗯 然后我就问,为什么?他说有人跟他反映的。之前招我进来的那个就一直跟我说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我知道,但是他就看不上我,我就是办公室政治的牺牲品。 儿子,我听明白了,没事,反正咱年轻,咱再找,不行咱回家。别灰心,你这是跌了一个大跟头,你得总结,这样人才能进步,你

我想谈谈

    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可能是工作加上租房子的事情,应该还有别的,但是能叫出名字的是这两个,让我极其沮丧,这几天一个念头几乎常驻脑中——活着真没意思,真的,要不是觉得对不住妈妈,我真的有那种想法了。活着有什么意义?那些所谓的人生目标,所谓的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信仰,能给自己带来什么,都是些无用的东西。

“今朝风日好 或恐有人来”试解

初见此句,是一个叫董桥的人写的一本书,看了里面的文章发现出自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初听这句话,感觉说这话的绝对是个极自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先试着解一解这两句,第一句是一个背景,只道风日,一个“好”字显得欢喜。后句便添深意,尤其一个“恐”字,更是点出 “我” 的心境。白话解释很简单,今天天气很好,就怕有人来访。为什么“恐”“人来”,这是因为一旦来人就扰了享受好风日的“我”,就夺去了 “我”感受生活美好的机会了。 由此观之,这个 “我”真是个极自由的人,优雅且懂得享受生活。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自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专业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样的认识在福特那里更是变得根深蒂固。然而专业化的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知名的企业当中,过度的专业化会给企业运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如沟通不畅,定势思维,执行力不强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疆界组织,在企业结构上更是提出扁平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无疑给过度结构化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和效率,然而这样的改变仍然是在专业化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企业的情况先说到这,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现象——跨界。prada设计手机,做建筑的更是从音乐中汲取灵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跨界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与其说是整合倒不如说是“反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人成为机器的零件,你是螺丝,他是螺母,我是齿轮,诸如此类,专业化不再要求劳动者作为“整个人”而存在,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一双手”。这样一双手是不会思考的。这也正是上文所提的“困难”的根源所在。而“跨界”这样一个概念恰恰是将“一双手”还原回“整个人”的探求,很幸运,这是成功的。 有机企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如人体一样,当人失去了双手,脚便承担了手的功能。有机企业虽不是这样但道理是类似的。有机企业的概念是以“反专业化”为核心的, “反专业化” 并不是完全摒弃专业化,而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专业化的壁垒而达到回归“整个人”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有机化。那么什么是 “反专业化” ?它在企业中又是如何实施的呢?它是以这样一个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其一,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除了工作以外还要面临诸多问题。人不仅仅在专业化上有知识积累更在其他方面有积累;其二,类比思考,事情最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当你在哲学领域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音乐家可能会在音乐的角度提出对你有用的看法或者思维方式;基于以上两点, “反专业化” 就显得水到渠成。 “反专业化” 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是在保证必要“专业化”的前提下进行类比思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现阶段市场上的企业盲目的追求做大做强,恰恰忽略了当企业成才起来时候执行能力的下降正是企业最终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相信有机企业和反专业化的思想一旦得到适当的应用必将会给企业以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介于以上理论没

放慢脚步

记得在中考的时候需要靠体能,练的是长跑,那时老师教了一个窍门,说当你跑不动的时候只要保持你的手臂快速摆动就行,真是屡试不爽。前几天晚上出去走走,突然一刻觉得浑身发热,才意识到是不是走的太快,于是有意识的放慢脚步,渐渐的,凉爽了许多,发现心情也莫名的变得好起来,感觉好极了。 直到今天才发现能有那样的心情只是因为我放慢了脚步。不想说什么,只是想提醒那些内心还在奔跑停不下来的人,试着放慢脚步,你的心也会跟着慢下来,静下来。 走的太快的时候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仿佛走回去是唯一的目的,对于人生来说,死难道是唯一的生的目的吗?一定不是!所以,慢点走,边走边想清楚。 偶尔低头看下脚,是不是不自觉的又快了起来?

那一刻

跟朋友聊天,谈到是否在意别人的看法,朋友讲到了"那一刻",那一刻在意,之后就无所谓了。想想确实是这样,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一刻"就是"当下",人恰恰就活在当下。那么那一小部分呢?他们真的不在意吗?我想不是的,但是比起别人的看法他们更享受自我的感受,当自我感受超越所谓在意的时候就是不在意了。所谓人活的"真"就在这。那么它跟超脱或者游戏心态矛盾不呢?应该这样看,游戏心态是最洒脱的生活方式,进得去出的来,其实在进得去这一点上恰恰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玩嘛,就好好的玩。 那一刻,是这么真实,又有些虚幻,飘飘然。

不要活在技巧里

人,尤其是中国人,千万不要活在技巧里,否则人生就会变成机械式的教条。想想看吧,当你会了所谓读心术,你自以为聪明的洞察他人的内心,那么你的生活必定丢掉了惊喜,欢笑,尊重。当你学了所谓面试技巧,那么找工作就会变成斗法大会,只是比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道行。当你掌握了考试的技巧,考试便失去了意义,活脱脱的成了在考背诵,当然你要是打小抄,那就更没有了意义。 中国人活得太久了,好像在我们眼里什么都能洞出个道理,善于总结不是不好,但一直活在总结里面,生活就会被架空,你再也闻不到花香,体味不到真情。这孰得孰失岂不立现? 活得真点,即使走些弯路。活得麻烦点,心就会轻松点。

死在阳光明媚的春天

胡乱翻着网页,偶然翻到了汪峰,偶然翻到了《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 听到这句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我死了,我要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那应该是一个春天的早晨,窗外有鸟在叫,微风吹动这窗帘,阳光还不太刺眼,但却温暖。床单干干净净,床弹性很好,床头有杯水,那还是我晚上准备的,只是今天用不上了。风吹开了窗帘,阳光照到眼睛本能的闭上,可是眼前仍是红红的,鼻子告诉我花的味道,渐渐的身体变得轻了,可是每次吸气都会变得重些,突然觉得呼吸根本没有必要,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体不在上下浮沉而是径直飘了起来,没了重量,没了束缚,轻松,愉悦。眼睛的红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变白,却又不知怎么变黑,原来黑白是相通的,你这样想,嘴里甜甜的,大圆满。

打包的失败

在成功的那一刻,没人会在意你之前的心酸'困苦,很有默契的是你也不愿提起,每每有人问起,你只是挠挠头笑着说不提也罢。真的"也罢"吗?还是比起现在甜蜜你不想再回忆辛苦?现在的你将过去用个华丽的箱子装载,打包,封箱,放之高阁。这怪不得你,人都是这样,喜欢用凹透镜看痛苦喜欢用凸透镜看幸福。有时你也想将箱子里的过去摊开来讲讲,但转念一想,会不会别人以为我这是变相的标榜自己?随即打消念头。渐渐的,几年之后,连你自己也不愿触碰那个箱子,仿佛是耻辱。渐渐的,这样一段记忆可能只有在年老的某个时候一个不小心将它打开,那时再看不过如此嘛!可能你会珍惜被自己冷冻一辈子的记忆,因为它只属于你,你的"失败"。

成为巨人

人们常说,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实我要反驳这句话有点自我开脱的意思,但是既然想到了还是说说的好。 为什么要强迫别人每样都做得好,为什么要要做一个"高大全"?人或者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好多人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我觉得已经算是伟大了。如果能做思想上的巨人,那就当巨人好了,何必舍长求短的追求本不属于你的行动上的那个巨人?当一个巨人已经很累了,当然是一个好巨人。你这个思想上的巨人可以影响许多即将成为行动上的巨人的人,这样想想是不是很伟大?何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你本不擅长的短处?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时间花在如何改良思想上,这样不是更好?这样的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人的意义在哪?如果从社会的贡献角度来看,那么意义在于为后世留下什么。那么你能为后世留下什么呢?在公司当小职员死后绝对没几个人记得,那就更遑论后世了。我想为后世留些什么,从贡献的角度讲,无论好坏。活得满足,活得能够影响到别人甚至大众的生命轨迹当然更好。做自己擅长的,即便它有多么微不足道。 巨人是生而为巨人而不是后天练出来的。我觉得我是。我是!

眼睁睁忽视的时间

今天面试猛地一看表,六一,想起愚人节的离开现在已经整整两个月了,自己一直在找工作不假,但是这种状态之下竟然已经过了两个月,在我为数不多的生命中两个月代表什么,我想我现在说不出来,但是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现在想起确实有些遗憾。生活应该怎样过,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极其精彩的答案,但是真正过日子的时候那种方式才是你最真实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也许你跳出来看会极其惊讶,感叹我居然能这样的浪费时间,着实不该,但是当时间过去的时候你又能怎么样呢?真的是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溜走而毫无办法。 着急着急,现在的我才真真正正的感受到所谓知行合一是多么难。

昨天听了一位人大的教授讲王国维,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说自杀是摆在哲学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比什么思维、存在更加重要,因为作为人要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才是哲学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刻。 在谈死之前我想说下“生”。生相对于死我的感觉是较少被讨论,因为生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而死的时候正好相反。 讲王国维的时候提到了梁济,这个在输入法中都找不到的人,梁济临走前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 陈寅恪说,王的死是对于文明的殉道,尽管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些由己及人的感觉,难免有失公允,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就像我一直在寻找的一样,信仰,这个东西是现在我身边已经消失已久的东西了,那些纯洁的东西早已被人投入泥沼,沾染上了斑斑铜臭,令人作呕。 回来“死”,之前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那时个人对死的态度,从没有正儿八经的放在哲学下面来审视。相对于存在与思维,的确,思考这些的主体——人,应该更为重要,而且对于人来说,最终极神秘的莫过于死,且自杀尤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经历的怎样的事情才能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生命的结束,难道再没有办法?再没有出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得不说,昨天的讲座让我想了很多,那些迷雾尽管我还没有清除,但是我隐约的在雾中看见了前方的影子。

看错了,想多了

昨晚将走的时候,QQ上留言"晚上我送你啊。"这是什么情况?莫非。。。 。。。 我说不用了吧,大半夜的。胡说!!!心里明明很期待。 算了,还能怎么样呢?接着又是等待,到走也没有消息,妈催着我快些走,我想也是,这样可以多说些话。坐着车兴冲冲的到了车站,等啊等,开始检票了,再等等,这样对自己说,万一堵车呢!看着自己的表对自己说再等10分钟!终于在快要开车的时候我起身检票,上车,放行李。呆呆的坐在床铺上想着到底是怎么回事,又上网,还是没有动静,对方也已经下线。发个短信吧,"走了哈!""哦,保重啊!"有没有搞错,刚才是谁留的言?直到车开动,我才隐约的有种感觉,是不是自己少看了一个"不"字?猛地又想起中行李宁的签名,眼睛总是看到自己愿意相信的。是啊,相比真相,有时被爱的人欺骗也许更幸福。这是谁说的话? 算了,你想多了

偶作存念

冬寒花凋处, 迹绝鸟兽无。 独拥一方雪, 望断天涯路。 愁绪催字干, 心中无限怨。 只恨皮囊重, 飞不过阑干。 灯白照心暗, 字道心中感。 仓颉不知音, 只身负抱憾。 昨日要出走山里, 今朝欲脚量四方。 好一个知行合一! 眼一张茶刚刚凉。 刚要平天下, 又想安国邦。 心中鸿鹄志, 腹里饥断肠。 学不得人情世故, 身又无一技之长。 只有满腹怨恨气, 还剩一副臭皮囊。 心中想气宇轩昂, 手上捧半碗残汤。 脚下蹬露趾草鞋, 口中念各位帮忙。 爱恨情痴悲喜共, 是非对错事一同。 若问此生意为何, 人走西方水流东。 眉间放一字, 看淡人间事。 福祸两相依, 是非此彼时。 你说对错他说空, 在我看来事一同。 忘却烦恼参生死, 只道浮生在梦中。

大大的我

说来也巧,随便翻翻网页也能找到张国荣2000年的演唱会,赶紧下来,听听。作为压轴的encore,张演唱了《我》,之前也喜欢这首歌,今天听来却有有不一样的感觉——放肆、膨胀,仿佛世界上仅仅只有一个人——我。这是一种荣耀,这是一种可以为所欲为的放纵,突然感觉自己被置于辽阔的天地间,散漫的漫步,贪婪的呼吸,每次吸气都能感觉空气的温度,微弱的气息在鼻腔里打转,感觉直升大脑。这是一种自由,顶天立地的自由,放肆的大喊,没有界限的奔跑之后大口的呼吸以及放声的大笑,真切极了。 我是小的,天地之间有个我;我是大的,天地之间只有我! 不为任何人而活,不为任何事羁绊,只为那份阳光下的心情,只要自己欣赏就足够了。 活的干净,活的透明,活的轻盈,活的... ... 那个大大的我!!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水里天上

今天还是花了一百元买了门票,去了张厅、沈厅,还有一些景点,不知道是自己静不下心还是这里太油腻,总之有些反感。江南的小门大家再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不起眼的弄堂间随便拐进一家里边的都是别有一番天地。这倒让人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那段"初极狭,才通人..."可能这就是江南士子特有的情节吧!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猛然间瞥见绸缎般的河面,倒影的垂柳和洁白的马头墙,水里天上!

周庄

晚上刚到,行李放下出去走走。除了游客和商家以外,那个宁静还是还是极难得的,尤其是当我坐在桥上石栏杆上看着河两岸的红灯笼的时候,心想如果突然人都不说话,调至静音,或者猛然间街道清空,会是什么景象? 俯眼望水面, 人间天上。

旅行的意义

现在好像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在城市中的生活的我们越发羡慕那些抛开一切看世界的人了。这是偶然?我不这样想。城市的钢筋水泥,人群中的世态炎凉或许才是症结所在。在办公室困久了自然想要释放,于是书店,影院中那些关于旅行、自由的书和电影总是炙手可热,但是在这些向往的人群中,却鲜有人付出时间。利群有个广告做的非常好,但是还是差了一点点,旅行的意义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沿途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心内的体验。刚刚看完《不去会死》,除了那些惊险刺激的旅行片段之外又有多少人可以体验作者的那句"活着真好"?旅行,人便放弃的伪善,重新拥有了真诚,彼此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大家猛然间变得开诚布公,好像什么都可以谈,无所顾忌。旅行是辛苦的,但获得的何止 失去的千倍万倍?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勾心斗角,却连自己脚下的土地都没有真真正正看清楚过?世间的美好毫无遗漏的错过,难道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才叫"安稳"这样的话与动物何异?旅行中,陌路人的真诚微笑及随笑递上的水不知道比每天虚伪的笑容好过多少倍! 个人体验是无法复制传递的,这也正是至今为止没有第二个佛主和上帝的原因。从别人口中笔下得来的东西终究只是"知识"。老祖宗有句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不亲自走一遭永远都是纸上谈兵。 做人真好,因为我们可以选择去探索,去见识,我想当你见识完你想见识的一切的时候的那句"活着真好"才是旅行的意义。   读《不去会死》有感 2012 年 3 月 19 日 07:17:11

想想有点怕

可能是因为感冒,自己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想要什么?北京,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城市,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跟上海一样是个浮华的城市。曾经在上海看在眼里的空洞和被欲望灼烧的人有一天会不会也变成我?突然好像看到了几年以后的我,拿着不上不下的工资,卡在生活和欲望之间,没有感情,没有家。这太可悲了。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原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真的累了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心里有好多话想说,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李第一次跟我说起要离开妈的想法,感觉真的很失落。己所不欲,还是算了吧! 自私,看来只有我了。 偶然的机会,听上了《梦里水乡》,真的好听。 想找个人说道说道,只是想找。有时又想跟自己说道说道,但是真到了时候,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不像个男人!人一天天的活着,有时想有时不想,不管你想不想时间都在那过,丝毫没有影响。 唉,混乱之致!睡觉吧!

要什么稳定?!

做招聘也有一段时间了,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自己的身上也出现在别人的身上。最深刻的一次是拿着简历去面试被人说单位换的太频繁。诚然,作为一个公司来讲,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公司会考虑这个人会不会在公司干的长久,会不会为公司作出最大的贡献。但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站在生命的角度,我想稳定不是人生需要追求的东西。促使我写这些字的原因是 twitter 的创始人 Stone 的经历,两次肄业,在 5 家公司供职不满 5 年,最多的也只有 3 年。这样的一份简历估计在任何一个“资深”的招聘人员眼里都是几秒钟后的一个左键单击。但我想说的是,对于生命而言,为什么要最求稳定?没人能活第二次,为什么要求别人在一个位子上呆的时间越久越好。对于有限的生命来说,工作不是必须的,它只是生命活着的辅助。体验是生命的目的,没有任何理由可以阻止生命的丰富。   现在又出来一个新的名词, T 型思考者,这是一个既具有专业知识有具有丰富阅历并可以进行跨界思考的人。现在跨界很流行,也是一种趋势,这样的人也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其实这样的需求是一种回归而不是一种发展,专业化发展到今天人已经厌倦了只出一双手就可以劳动赚钱了,他们需要的是整个人投入出来,将工作变成生活而不是将二者孤立的分开。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稳定”的人何来丰富的经历?有丰富经历的人又觉得不靠谱,这样的社会是不是有些太挑剔了,这样“丰富”的人目前唯一的出路似乎只有自己创业,且不说加里埃里森,比尔盖茨,或者上面所说的 Stone ,这样的人在中国估计不会有这样案例。这也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之一,中国喜欢“大同”,美国喜欢“小异”。   生命要有差异才会精彩,不是吗?从这个角度看,要什么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