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自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专业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样的认识在福特那里更是变得根深蒂固。然而专业化的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知名的企业当中,过度的专业化会给企业运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如沟通不畅,定势思维,执行力不强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疆界组织,在企业结构上更是提出扁平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无疑给过度结构化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和效率,然而这样的改变仍然是在专业化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企业的情况先说到这,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现象——跨界。prada设计手机,做建筑的更是从音乐中汲取灵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跨界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与其说是整合倒不如说是“反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人成为机器的零件,你是螺丝,他是螺母,我是齿轮,诸如此类,专业化不再要求劳动者作为“整个人”而存在,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一双手”。这样一双手是不会思考的。这也正是上文所提的“困难”的根源所在。而“跨界”这样一个概念恰恰是将“一双手”还原回“整个人”的探求,很幸运,这是成功的。

有机企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如人体一样,当人失去了双手,脚便承担了手的功能。有机企业虽不是这样但道理是类似的。有机企业的概念是以“反专业化”为核心的, “反专业化” 并不是完全摒弃专业化,而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专业化的壁垒而达到回归“整个人”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有机化。那么什么是 “反专业化” ?它在企业中又是如何实施的呢?它是以这样一个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其一,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除了工作以外还要面临诸多问题。人不仅仅在专业化上有知识积累更在其他方面有积累;其二,类比思考,事情最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当你在哲学领域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音乐家可能会在音乐的角度提出对你有用的看法或者思维方式;基于以上两点, “反专业化” 就显得水到渠成。 “反专业化” 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是在保证必要“专业化”的前提下进行类比思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现阶段市场上的企业盲目的追求做大做强,恰恰忽略了当企业成才起来时候执行能力的下降正是企业最终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相信有机企业和反专业化的思想一旦得到适当的应用必将会给企业以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介于以上理论没有足够的实例研究作为根据,所以以上论述仅止步于理论阶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想說點什麼

想说点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最后只剩一声叹息 以及荆棘密布后的记忆 想说点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眼睛被欲望遮蔽 漫天都是权力的游戏 想说点什么 又不知从何说起 万马齐喑的现实对抗 百家争鸣的主义 阴晴不定的天空下 埋头苦干的眼睛里 是否还能寻到星星火炬 能否还能嗅到自由的气息 想说点什么 不知从何说起 2019.6.4  北京 2020.11.18 修改

这是什么情况?!

还在高兴今年的1111不是一个人而且还有礼物的时候,却被告知,人家已经谈了朋友,那人是部委的,年龄大些,有房子补贴,现在谈的还不错。 这他妈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在暗示我根本没机会了吗?最初对于彼此关系的认定(普通朋友)依旧没有改变?我该怎么办?! 不甘心,为什么我总是这样啊?! 道理都懂,也知道这种东西勉强不来,可这就是不甘心啊。 真难受。

香港浅记

没想到今年是在香港度过的元旦,去年一起跨年的路人今年又换了一批。人,真是鬼。 香港,应该有很多形容词,但总的来说,只有一个感觉,比起上海,同样的心累后面,有一点点的踏实。可能即便在繁华的中环,也能看到外墙掉皮的老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转弯就进入了局促的楼梯,幽深的通道隔着铁门,背后总有一个人坐着。 这次住在朋友的宿舍,省了一大笔钱,而且也有机会(被迫)天天做小巴到彩虹或是坑口转地铁。小巴车停车要跟司机说,以司机举手做准。而每个司机举手都会停住2,3秒,感觉很舒服。 接触的香港人不多,但感觉很务实。看着满街的人,总有一种感觉,香港人跟月亮一样,只能看到光鲜的那一面,好像他们都不睡觉,晚上自酒吧出来之后就消失不见,第二天又亮丽的出现在大街上,白衬衫永远没有褶皱。 香港的天是有形状的,长条或者方块。站在海山楼面前,那种心里感觉还真说不好。这就是里子吗?天上的仙女也要上厕所啊!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的一定是很了解香港的人,我觉得我没这个资格说。但仅凭着坚守在楼上的私营书店,凭着对自身权利争取的意识,我觉得这就是有文化的。电视上,毫不客气的批评特首,第二天就上街游行。不能说这是中国的希望,但我羡慕这样自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