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8的博文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所有的人都在寻求平衡 欲望与能力 过去与未来 在这个过程中 维系人际关系的是信任 信任是社会建立的基础 平衡是人赖以生存条件   梦是人在自主意识控制能力降低时,部分记忆被激活后围绕欲望进行视觉投射的过程。 通过对一些有着细微联系的人或物的重新组合,展现出一个陌生,有熟悉的场景和情节,而这些情节是围绕着心底,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欲望产生的。这些人或物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在无意注意中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潜在关联,它们的关联是如此的细微,以至于有时深入分析也难以发觉。 发梦期间外部的感官刺激会放大投射在梦中,这似乎是身体变得更敏锐了,实则不然,清醒状态下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以至于我们忽略或者他的刺激没有达到注意的程度,但是在睡眠的状态下则是不然,我们主动关闭了信息主要的接受渠道 —— 眼睛,如此一来,听觉,触觉为了弥补眼睛缺失带来的信息接受障碍会更加"灵敏",这样一来,细微的刺激或者神经的活动都更容易被感知,进而放大,并最终投射到梦境中。 梦不是直接的将欲望表现出来并满足它,而是以一种曲折迂回的方式表达,有时这种表达甚至不被清醒时的我们理解,关于这种情况,佛洛依德的解释是: 不加掩饰地表现欲望得到满足的梦是存在的。而那些经过伪装的欲望满足的梦,则必然包含对那种愿望的反抗,因此在阻碍下,那一愿望只能被变形表达。  以上思考使我们觉得,通过梦的解析可以得到启发,认识到我们的精神系统是如何构建的,而在这方面哲学界迄今为止还没有获得什么成果。但是我们现在还不想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在讨论过梦的伪装之后,再回到我们的初始问题上。曾经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着令人痛苦的内容的梦也可以被解释为欲望满足的梦。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出现了梦的伪装,如果痛苦的内容只是为了对实际的愿望进行伪装,那就是可能的。考虑到我们对两种精神力量的假设,可以说让人不悦的梦真的可能含有某些东西,它满足了第一种力量的愿望,但是其对第二种力量来说是尴尬的。因为每个梦都是起源于第一种力量,因此可以说每个梦都是欲望梦,第二种力量对梦来说是一种抵抗力量,而不是创造力量。如果我们只考虑第二种力量对梦的作用,那我们永远不可能真正理解梦。所有作者意识到的梦的谜团,将一直存在。 正是由于有着所谓的第二种力量,使得梦表的迂回婉转,让人初次体验、回忆时感到"陌生

《盗梦空间》的两点看法

最近在看《梦的解析》,让我对梦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同时也更系统。有一些理论就我的个人经验也能找到验证。 在看书之余,想到了《盗梦空间》,同样都在讲梦,那么电影中的梦会用图像展示怎样的情景呢?虽然已经看过两三次,但这次不同,因为对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电影看完,有两点想写写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于斋藤的枪伤,按照弗氏的理论,因为在梦中,自主意识退出主导地位,潜意识变成了暂时活跃的主角,当感官的刺激减弱之后,感觉变得更加灵敏,所以,现实中的细微的疼痛在梦中会被放大。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虽然斋藤的枪伤是在第一重梦境,但是相对于第二重梦境,第一重就是"现实",在上述理论的作用下,不会出现进入更深重梦境,枪伤减弱或是维持现状的情况,在第二重甚至第三重中,枪伤不会保留原有的形式(还是枪伤),这一点电影中也是如此处理的,但它会变本加厉的变成其他的疼痛或是伤痛,我的意思是疼痛应该加倍,而不是如电影中的情况。 一是关于梦境时间的问题,按照弗氏的理论梦是被压缩的,这样,"梦中时间"会长于"现实时间",这样的设定是"合理"的。越深层次的梦境,按照这样的推演时间也会越长,着同样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出现在人本身,加来道雄曾在bbc的纪录片中做过这样的实验(大意),在同样的速度下,人坐在火车看不清表上的时间,但是在快速坠落的时候由于肾上腺素的分泌,导致脑神经的兴奋,人是可以看清表上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似乎被延长了,我觉得这与梦中的时间观念很像,因为在梦中,人是不需要将感官刺激转化为闹钟声的电信号再处理的,一切都是在脑中完成的,不需要外界刺激,这样就省了很多事,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可以弥补到梦中,使得梦里的时间变长。但电影的问题出现在人本身上,梦中的时间最终仍然要靠身体本身的基础结构来维持,正因为来脑神经这种物质性的限制,梦的时间是不可能无限被放大延长的,因为构成梦或者说第一重梦的物质基础本身有限制,电影中斋藤被困了几十年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因为梦中的时间应该是有极限的。 以上是通过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论观看《盗梦空间》所想到的,以为记。 2018年11月7日1129于北京 发自我的 iPad

没有里子的香港

偶然看到一些香港的照片,让我好像又走进了那个光鲜的城市。 一代宗师里说有人做面子就得有人做里子。但是行走在香港却感受不到里子的存在。当你走在街头,繁华的街道,一件件行色匆匆的正装彼此擦肩或者对着空气大谈股市。敞篷的跑车停在红灯前,两个挎着名牌包的年轻姑娘谈笑着跨过斑马线。好像每个人都不用洗脸洗脚一样,没有上厕所的需要,这个城市的每个人都像鬼一样,要休息时消失,然后突然的出现,穿着体面,举止优雅,行色匆匆。 这是香港迷人的地方,它是须弥山上的殿堂,与人间不连。冷酷中的礼貌,却在停下脚步时感受到温暖。每个小店里都有脚不沾地的师傅,遇到老主顾也停不下来,但是往来间的交谈却不会中断,那些笑容是真诚的,但,这也不是里子。 或者,是我没有沉下去? 城市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什么呢?北京,待了5年了,外地人叫得出名字的景点大多去过,但日常生活除了上班下班外还有什么呢?现在的生活节奏和浮躁的人心,把身边变得模糊,就连休假也计划着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拿着上万的相机拍拍山间的小花,假装享受生活。 也许,一周的时间不够认识一座城市,但是四年、五年也不行,十几年也不行,恩,可能给时间没关系,是心停不下来。 只有面子没有里子的心,看不到任何东西的里子。

中国社会秩序的崩塌

以前喜欢用水壶烧水做比,把中国比作已经响边儿,冒烟儿的水壶,烧开是必然的情况下,企图以盖盖儿这样蠢笨的方法阻止,完全是徒劳,对着看就是“维稳”,稳定确实发展的前提,但是现在中国最急切的矛盾在我看来不是发展,是不公。权利的不公,资源的不公,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根本是对政府的不满。然而,现在的政府没能力自我革新,那该怎么办? 有人说,反腐是将矛盾转移到个别人头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人民对政府失去了根本的信任,大家公开的阳奉阴违,心照不宣。心中的不满迫于现实的压力不敢说出来,这样的不满会生根,发芽,最后重塑这片土地。 食品、药品、民生的方方面面都暴露出问题,政府除了发表可能自己都不信的回应外,剩下的只剩舆论封锁,因言获罪者更有之。如此不信任便进一步加深。 公共秩序,司法秩序,完全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权力秩序,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变得唯利是图、道德,良知,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笑贫不笑娼,是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 法律是可以建立的,秩序是可以建立的,而且不是那么难,但是人的价值观一旦扭曲,这个社会还会好吗?以前我还像梁漱溟那么乐观,现在只能默默的叹息。 这样满目疮痍的社会还能维持多久,还有修补的必要吗?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盈途泣号声犹震 填野骸尸血未干——《靖康稗史笺证》

在北师大一个要关门的地下书店里,无意中淘到的这本书。收入了从宋人及金人两方面多个角度对于靖康耻的记载,其中《瓮中人语》较为详尽的记载了“北迁”的情况,编者亦通过多部史料对照的方法校正了一些错误。 印象极深的是金人收刮人、物的记录,从靖康元年十一月至二年四月,其中元年还有闰月,算下来半年多的时间,不断的索要,“根括”一词屡现。除了收刮金银财宝,还有人,上到宗室,下至艺伎、工匠,成批的往金兵大营运送,后观其命运,不是殁于途就是入寨充当奴隶。宗室女性更惨,入洗衣院的据我粗看来仅有韦贤妃等7人活着出来。浩浩荡荡的北迁对于,入燕京后逐步分散,随徽钦二帝到五国城的仅余6人。女性怀孕者堕胎,在路上任由将兵凌辱,至死者无数。朱皇后(钦宗)是最有气节的一位,因不忍受凌辱,自缢,被救活后仍投水死。此气节徽钦二帝不能及。 金人对宋廷的收刮我想应该是想尽可能的切断赵宋的气数,不仅是宗室,而且大内一并器物尽皆带去北方,书籍、仪仗,书画古玩,凡此种种,悉数缴收,各司衙门,王府等“火”之。 看完这本书,才深刻的体味到“靖康耻”在宋人心中的感受,这种耻辱,不仅是国破的屈辱,更是赵宋皇帝的羞耻。诚然,历史上诸多的偶然,才造成了这样的灾难,但这样的耻辱,至今看来仍让人心绪难平。 十一午,抵真定,入城,馆于帅府。二王令万骑先驰,助攻中山,观动静。千户韶合宴款二王,以朱妃、朱慎妃工吟咏,使唱新歌。强之再,朱妃作歌云:「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居草莽兮,青衫泪湿。屈身辱志兮,恨难雪,归泉下兮,愁绝。」朱慎妃和歌云:「幼富贵兮绮罗裳,长入宫兮侍当阳。今委顿兮异乡,命不辰兮志不强。」皆作而不唱。 此书虽薄薄几百页,但读的十分艰难,真可谓“盈途泣号声犹震,填野骸尸血未干”,里面锁着苦难,无论何时翻看,都触目惊心。

宋官职制度笔记

原本在看舆服志,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官职差遣,加之听了很多遍宋小南教授的讲座,看着那一大串系衔很酷,就开始找资料了解,但是渐渐发现,我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沼之中。 宋代官职制度,是历代最为复杂的,首先沿唐代旧习,以职事官为名的官阶官化,导致所谓的寄禄官与差遣(真正的工作)名称非常像,难以辨别,还好在元丰改制时将寄禄官(亦称本官)的“职事官名”改成更为古老的一套诸如汉唐的“光禄大夫”之类名称体系代替,这才让外人在一长串系衔中降低了分辨差遣的难度。   宋代官职体系,总的来说,按较为普遍的说法叫“官、职、差遣”,但这三个并不是全部。。。   先说官:称本官、散官,元丰改制后也叫寄禄官,此系统中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品级,一部分为名称,两部分都改过多次,名称分文武,亦即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士郎”共分29个等级,分布在从一品至从九品的等级中;武散官则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31个等级,分布在从一品至从九品的等级中。官决定了你的俸禄(这也是为什么叫寄禄官的原因,寄托了俸禄的官),品级以及章服等;邓小南教授称之为rank。 这里说一下章服,大体朝官根据品级高低分为三个色系,服紫(四品以上)佩金鱼袋,服绯(五品、六品)佩银鱼袋,服绿(七品至九品)无袋。 再说下鱼袋,这是唐旧制。唐代是有鱼牌的,两条鱼向外翻头对头,尾对尾,木质。能脑补出来吧?上面写的本人的品级,姓名,官职等信息,相当于名牌,自己带一个,大内门口存一个,作用如大内的通行证,以免外人混入,不过没照片哇。为了区别品级,上面用金、银装饰,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时代因为姓武嘛,跟玄武有些关联,所以大周时期将鱼牌换成龟牌,哈哈哈。而前文提的鱼袋就是装鱼牌的袋子。到了宋代,鱼牌已经没有了实际用途,所以就将双鱼的形象绣在袋子上,而只保留袋子的身份象征意义,里面不再有鱼牌,但既然是袋子,因为古代衣裳没兜,所以荷包就是口袋,那这个鱼袋里面是不是会装些自己的东西就不知道了。根据对应的品秩带相应的鱼袋。但由于鱼袋作为一段品级的标配,皇帝为了在官员中体现个性化,或者对某人的偏爱会越级赐给,标志就是在某人的系衔中凡厚些“赐紫、金鱼袋”者便是,反推凡有此类字句的人都是未到相应品级的人,而“赐紫、金鱼袋”是赐紫服佩金鱼袋的简称。 以上是“官”   再说“职”,大部分论文中

关于宋代沐浴

找仪卫的论文时,找到了两篇好玩的论文,一篇是关于洗澡的,一篇是关于报时的; 报时的还没看完,先说说洗澡的。 古代的单字都是相当于现在的词(两个字或者更多),洗澡沐浴也不例外,这是四个字,也是四个词,洗,洒足也,即洗脚;澡,洒手也,即洗手;沐,濯发也,即洗头;浴,洒身也,即洗身体;“盥”,澡手也;其实你看,分得很细了。 论文很长,好象是硕士论文,里面罗列了很多史料,值得一提的是,小孩出生要洗三次:第一次刚出生,将身上的胎衣污秽洗掉;第二次是三天后,这次是“落脐炙卤”,就是将脐带残余的部分弄掉,用火还是什么东西将小孩的卤门处理一下。 皇子第二次洗澡的时候皇帝还会给亲近大臣发红包,不仅是钱又是还有珠玉之类,而且很多大臣还要写诗道贺;后来宋代有个大臣大概跟皇帝说现在国家没钱,而且这种做法于礼无据,皇帝才不再给了。第三次是满月,洗完澡之后孩子会被抱到乳母处,谓之“移窠”。 记得是大二的清明,和同学去了西安,华清池里的贵妃出浴记忆犹新,但还有一个名字也是难忘,星辰汤。这是最早的澡堂的名字了好像,里面还有更衣室,且更衣室墙周围有一圈水暖气,防止换衣服时候着凉。到了宋代,浴室变得遍地开花,不仅学校有,机关有,驿站有,甚至寺庙(也包含穆斯林的清真寺)也有。此外还有私人浴室当然也有公共浴室,经测算,公共浴室的价格大概是十文钱,且男女分开。有统一的更衣室,更衣室有分格的放置衣物的小空间,基本与现在的浴室无异。 宋代浴室叫做“ 湢 ”(音必)、“香水行”,浴室作为一个场所,在宋这样活跃的时期,也被用作社交,这个还是很新颖的现代人好像不这么干,不过这倒让我想到广东的早茶,与宋代洗浴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既然宋代的洗浴这么流行,那洗浴用品是不是也有呢?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有洗头发的,还有洗身体的,成分遍历植物,动物、矿物。种类,功用各异,共君选择。还有用动物粪便作为泡澡的添加剂,当时看到真是瞠目结舌。而且浴室内有专门搓澡的人,浴室之外有剃头修脚的师傅候着,怎么样,是不是现在人也不会不适应了? 宋代的里坊制彻底崩溃,导致了夜生活非常丰富,有些浴室开张很早,关门极晚,有些流浪汉会在里面睡觉,就像现在的洗浴中心。 随着越来越深入的读宋史,以及由此找到的相关论文,一个更加立体的宋代慢慢展开了,有趣。

《宋史·仪卫志》笔记第一

一套宋史真是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看完,断断续续的看,每看到一个新的专题就会找相关的论文来看,这样会系统的得到很多知识,而且很有意趣,比如现在看的仪卫志。 系统的说,仪卫分两种,一种是仪仗,一种是卤簿。 先说仪仗,是殿庭之仪,是一种静态的“陈列”,仪仗二字很通俗,不必详加解释。仪仗分四种: 黄麾大仗:主要用于正旦、冬至、五月一大朝会,大庆、册、受贺及受朝; 黄麾半仗:用于月朔视朝; 黄麾角仗:用于外国来使; 黄麾细仗:用于发册受宝 。 这些活动基本都是静态的,谓之“衙”。 卤簿:是行走的规制,是一种动态的“陈列”,汉应劭《汉官仪》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卤簿的“卤”在古代是“橹”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贾谊在《过秦论》里写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意思是战场厮杀惨烈,无数战死的人血流成河,都能把大盾漂浮起来。从盾的防护意义引申为对帝王的防护保卫措施,包括武器装备和护卫人员的有组织的行动,即“车驾次第”加上“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卤簿制度经过中国封建社会 200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备,在车驾、护卫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卤簿分三种: 大驾卤簿:用于祀天,巡狩及纳后; 法驾卤簿:祀地; 小驾卤簿:祭五郊、名堂、宗庙等; 大驾卤簿在元丰时期曾经达到过22221人的规模,自宋代以降,再无过之者。 还有些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如何体现级别高低?诚然,上面很多种已经有体现,然后还有些细节处能把级别体现的更加丰富,比如“用乐”,有直接用乐和存而不用二种,显然将乐队摆在那里已经是身份的象征,但是用乐还是不用乐却可以在细节上更分出差别;再比如,最盛大的是大驾卤簿,前面的导引官,也是在朝大官,也有爵位,为了突出天子气势,导引官也将对应爵位的卤簿摆上去,这样人数陡然上升,气势便更不必说。 以上主要是唐宋的规制,再简单说说清朝,清乾隆基本把卤簿的规制明确并为定制。因为宋朝以后财政大不如前,所以较之赵宋,规模大降,务实也是原因之一,且将仪仗与卤簿合而为一: 法驾卤簿:用于朝会,祭祖; 銮驾卤簿:用于平日出行; 骑驾卤簿:用于行幸; 以上三者合则为大驾卤簿

唐构

清明搭车去了趟山西忻州,跟五台山擦肩而过,去了旁边的两个唐朝木构——南禅寺和佛光寺。 先历数一下近几年看过印象深刻的古建:正定隆兴寺、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及太原晋祠。每个都有让人感叹的地方,隆兴寺摩尼殿第一次让我感受到宋代的审美风格,殿内的倒座观音更是被鲁迅推崇备至;独乐寺的观音阁也不必多说,有着唐的血统,出檐深远,阁内观音也十分优美;应县木塔,远远的看见她的时候,真是震撼,辽代的建筑,时至今日大概也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可以我们见面的时间太晚,已经不能登塔一窥其内部的巧夺天工;晋祠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献殿和圣母殿,当然夹在二者之间的鱼沼飞梁也是孤例。圣母殿那“翼然”的角、盘柱的木雕龙,以及殿内彩塑... ... 回到唐构,最早知道佛光寺是在梁思成的那里,当然佛光寺也是梁思成发现的,一举打破了日本宣称的想看唐构只能去日本的说法,这可是地地道道的唐构,不久之后又发现南禅寺,年代比佛光寺更早,还有两个广仁王庙和天台庵,这两个只是推断,还有争议,所以实实在在的唐构只有两座,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 沿路雪景 4日下班后出发,北京下起大雪,高速上只能慢慢开,到半夜开到唐县,临时找了个宾馆住下,翌日直奔南禅寺,经历了雨雪之后天气很好,又开了一上午下午才到南禅寺,藏在村中,在一个小土坡上,几棵松树掩映下,小小的围墙,围着她,山门紧闭,旁边小门只开了半扇,挂着南禅寺管理处的牌子,门口空地停着几辆车,没有售票处,中国年代最古老的木构居然免费!走进小门,左前方围墙上露出了大殿的顶,迫不及待地闪进旁门,她就呆在那,赶紧的石台上没有匾,没有对联、题字,一个不大的“房子”。承重的柱子直接裸露在外面,深深的裂痕告诉你她是怎么经历了一千多年仍旧站在你的面前。我不断的告诉自己,这是唐朝的诶!真正的唐朝的东西,电视里面看到的都是假的,这是真的,巨大的斗拱毫不掩饰的摆在外面,古朴而真实,好像木窗里能窥见千年之前的人。唐宋无论是在中国文化的哪个方面都是一个分水岭,而这样的审美由汉一脉相承,到唐继承发展,到宋达到巅峰。这种美是极简的,除去所有繁复的装饰,仅仅用最基本的斗拱,殿虽不大,但是没有狭促感,墙壁厚实,但没有笨拙之态,出檐深远,且微微翘起(没有圣母殿夸张),让这个建筑灵动起来, 让人看着舒服,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回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这种美,才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观,

一化为众,众合为一

好几年前,看过一个纪录片,讲的是分形,奇妙的自相似,最后据理一个例子,在一片深林中,科学家们想了解森林中各个高度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比例,一个一个去测量显然不可能,但是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每一棵树其实都是整个树林的分形,通过对一棵树的测量就可以了解整个森林的情况,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成语有个类似的说法叫知微见著。 昨天,看到了一个纪录片叫《神奇的蘑菇》还是真菌的,里面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人类有六度理论,但是在森林里,通过真菌的沟通,树与树之间是一度的状态,也就是说,树和树之间可以通过菌丝直接沟通,没事聊个天啦,调个情神马的。从这个纪录片回想前面的纪录片,其实就可以试着理解原因了,他们是一个整体,里面的每一棵树都与那个看不见的大身体联系着,彼此的沟通很及时,分形只是外在的表象之一,里面深层的原因我觉得也不仅仅是菌丝构成的电话网,自然奇妙至此,人类也是无话可说。 昨晚看了一个关于量子物理叠加态的课程视频,让我想起了《三体》里面的一句话,越简单的东西越神秘,是啊,光,这么简单的东西,充斥在我们周围,每天都用它看世界,但是对于光我们又知道什么呢? 世界是奇妙的,很多东西我们都不懂,地球上大部分动植物应该也都不懂,但这不耽误我们生活。探寻的过程充满乐趣,试着去理解,解释,这种趣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

再一次,万岁!

2018年,在平静的日子下面,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波涛汹涌,大概我一辈子都会不会知道,但是结果是我们的XX主席解除了诅咒,变成了完全态。官媒“三位一体”的说法是在影射基督吗?这个想法真是邪恶。 82年的宪法,在经历了一系列运动之后,邓意识到了独裁的危害,才用这种迂回的方法略微限制了党魁的权利,比起大圣的金箍,差的何止万一。因为实权的军委主席和总书记是没限制的,但主席有限制这就造成了一种不便,如果有人恋权,退掉主席,但仍恋栈军委主席及总书记,或者其中一个,就会遭到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压力,这就是所谓的诅咒,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国家主席没有夺权野心,也会被舆论撩起来,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交权,江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现在好了,完全没有这个担心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去巧妙的制衡最高权力。十三大上,“党政工农学,党领导一切”的论调再一次被提及,这意味着什么?宪法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这下好了,找个婆婆,最高的权利机关受党领导,那党是什么?让我想起了罗隆基,几十年来,兜兜转转原来一直在那句“党天下”里面。 两会期间,代表被问起修宪议题,个个避之不及,避不开也三缄其口。会开完了,一个个变成了宣传员,大谈拥护,代表两面至此,国家情何以堪! 那句呼之欲出的万岁,已闻先声。 叹叹!

戊戌年

今年应该值得铭记,戊戌变法120周年,两个甲子;改革开放40周年;戊戌好像就是变革的年份;选举主席,一年没下雪的北京,那天下起了雪,雪没存下,中午就停了,但天一直阴着。 之前看过《国家的囚徒》,对于高层的运作略窥一二,各方角力的结果就是你死我活,中国走到了变革的当口,或者说世界走到了变革的当口,这种让所有人都有些难受的均衡状态好像各国都渴望着打破。人要是不折腾还真活不下去。 昨天李敖过世,对于他不甚了解,模糊的印象仅仅是“狂”,可是对其评论却是毁誉参半,按照中国传统说法可以说,是个人物。无论是私生活还是公开政见,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活出了自我便是第一让人佩服的事情。前些天霍金也过世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彩,当人们说一个时代过去了的时候,代表着他的心停留在那个时代,对过往的怀念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不满。当媒体淘气的采访关于修宪的看法时,那些代表无一不是三缄其口,这本身就隐含着巨大的矛盾,直到投票通过,再到全票当选,这个巨大的矛盾被渐渐的显露出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政府显然深谙此道。 当有媒体反思西方政治体制的无效率及缺点,他们猛然看到了集权体制的优点,并说中国为西方国家树立的榜样,这是一个有效率有执行力的政府,未来应该会大有作为,西方的政体应该反思的时候,我想说,其实人类本来就是自私的,社会,或者说国家,作为人类的自组织,应该是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与群体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 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至少我认为这是民主的真谛。还是《特务迷城》,神父回答成龙的那句话,如果就那个人之后会死很多人,但你必须救,那就去吧,剩下的留给上帝去解决,毕竟我们是人。

许愿

    前天去潭柘寺许愿,许完又有些后悔。之前在正定临济寺对着老和尚的塔许愿,实现后又特地跑去还愿,人家那好歹是位得道高僧,但看着潭柘寺宝殿里的佛陀,闪闪金身,似是比我身上衣服还新,随即有些后悔。踏出大殿外,看到香火鼎盛,旁边两侧摆着无数莲花灯,欲火正盛,不觉又可笑起来。     以前在破山寺的时候,看着别人许愿,自己也想随着许个愿,可双手一和,眼睛一闭后,思忖许久,竟不知要许何愿。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欲壑难填。又要升官发财,又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到头佛祖帮你圆哪一个?倒不如不许来的痛快。     现在的心境已不似当年,理想终究被现实拖垮,渐渐的变得世俗,变成曾经厌恶的人。这是残酷的妥协,更是无奈的退让。没什么能够战胜时间,让我们不能造时势,就只能听由时势摆布,被塑造成千篇一律的芸芸众生 ,终于在弥留之际回望,一无所成。     原来在现实面前,大家终究都是一样。

同学聚会

昨天同学聚会,一个在沈阳的博士受不了低薪逃回北京读博士后。两个正在研究买二套房,一个正在卖房买新房,只有两个单身,而且其中一个是我。被疯狂安利卖房,说贷款利率低于 5.1 好像,就能贷多少就贷多少,因为 10 年期国债利率是 3. 几,加上通胀率 1. 多正好就是这个数。还说北京房价预计今年下半年又要开始涨。。。 然后有孩子的开始讨论二胎或者幼儿园以及学区房问题。我觉得真的跟我无关,没什么存在感,不过这样也好,听着就行了。 工作也是毫无起色,每天也全然没什么事,看书吧,好像太高调。只能没事练练字。 18 年跟自己说要有所改变,美好的打算是自己搞个项目,工作敷衍着来,这样既不断了生路,也让自己忙起来,最重要的是要赚钱,财务自由倒是没想过,但是至少应该有个立锥之地,飘忽如浮萍,真的很无力,尤其是在失眠的夜里。 顾虑这种事,永远都有,所以应该迈出第一步,恩,那就来看看被,但是说到创业,全然没有经验,这样的事情之前也没有接触过,真是挠头。

《黄昏》 罗文

昨晚躺在床上,带着耳机听罗文的《黄昏》,泪流满面。 今天想来,应该是一种惆怅。黄昏,不仅是天气,也是岁月。 先是慨叹,青丝白发,红颜已老。但是如果我能为你求得一点青春,我会把它留在心中,只求那一些纯真。远望天际,日薄西山,我们携手在山口,向着夕阳的方向走去,是回家,是平静的老去,还是?心中回望前尘往事,悲欢喜乐亦是不悔。 山谷中已有点点灯火,暮色渐沉,远方的是非曲直,已不再重要,那是他们的生活。山谷的风轻拂脸颊,世界真是静好。不觉间我们笑泪相对,眉宇间看到彼此竟年华无剩! 我唱起了这首歌,里面尽是回忆。声音微弱,却随风盈满山谷。此时余晖已尽,月光尚昏,混沌不清间见四目相对,眼神充满安详,我们,终究将随残光一并消失。无碍世间大美,不损你我情谊。。。 。。。 罗文的声音和情感完全拓展了这首歌,老派的曲调,更与意境相得益彰,应该不会有人将这种惆怅表现的更好,黑夜中闭上眼睛,于不觉间泪流满面。 《黄昏》 邓伟雄作词 顾嘉辉作曲 罗文演唱 如果我能为你求得一点青春, 我会留在心中保存。 纵然青丝如霜黄花飘落红颜已老, 只求心中还有一些纯真, 日落西山天际一片暮色沉沉, 我俩就要走进黄昏。 回首多少甜蜜几番哀愁起起落落, 始终不悔与你共度此生, 山谷中已有点点灯火, 暮色就要渐渐昏沉, 你和我也然笑泪满唇, 感叹年华竟是一无余剩, 晚风中布满我的歌声, 道尽多少旧梦前尘, 夜色中只看到彼此眼神, 我俩终会消失在那黄昏。

国家的囚徒

这次去香港,一个目标就是想逛逛书店,那个著名的铜锣湾书店,也确实关门了。之后又逛了几个书店,在乐文书店购得《国家的囚徒》这本书,一看是赵紫阳录音整理的,当即买下。拖拖拉拉一个多礼拜看完,写写感想。 书的标题,耸动,贴切。看完之后发觉,书背面的话“赵的死,比其活着更具危险性”(大意),说的很有道理,活着的时候,只是个被消声的人,无关大局,但死了以后就会变成一座丰碑,永远用被消声的呐喊控诉着,而且无声比有声更有力。 对于赵紫阳本身, 我觉得他在政治上是很幼稚的。虽然权利斗争那时没到现在你死我活的境地,但他对于政治气味的迟钝也是够可以的。 李鹏的主张和做法是一贯的,当胡耀邦当总书记的时候就是保守派的代表,这点他看出来了,但是当他代理总书记和当选总书记的时候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诚然,当选总书记且让李鹏做总理是当时的情况下的不得已的选择,但是那些由来已久的矛盾不会因为这次小的变动就会消除,老人仍然干政,那个经济领导小组除了邓小平的支持就没有任何外援(国务院内部的制度支持),这种情况下仍然温和弱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从书后面的分析来看,即便当时没有准确看清,其实也看透个五、六分了,邓小平的真实主张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有抱负的总书记,应该采取实用的策略稳步推进,怎么能在这样的问题上,与权力核心发生根本冲突? 关于六四的问题,书的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拿出来讲。看完之后发现跟隆美尔何其相似,在关键的时刻总不在现场,隆美尔是三次:北非一次,诺曼底一次,暗杀希特勒一次;正是前两次的铺垫到了最后一次为自己送上了毒药。反看赵,一次就够了,李鹏处理六四的态度早在游行一开始就表现出来,在国内仍然不稳定的时候,身为总书记居然在这个时候出访朝鲜,不能缓缓吗?不能不去吗?具体情况不了解,但是那个当口不在国内是极其不明智的,早在反自由化的时候李鹏对赵紫阳的不满就已经表现的很充分了,难道赵没有意识到当他出访时李鹏不会按兵不动?不是历史的亲历者,确实无法评论,但从录音稿来看,这样的想法丝毫不见踪迹。 对于赵,看完之后很是惋惜,但是其性格的软弱和对政治的不敏感,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如果能度过八九,邓小平按照他的说法交出军委主席,赵党政军能都拿到手里,背后还有邓护航一段,他会更有成就,而且当逐步看清邓的政改底线的情况下,拖到邓走以后再进行他的政改

故事

故事这个词,很有意思。 故事,在宋史中指的是旧例,之前有类似的情况,循旧例应如何办理,这里的故事是旧事。我们现在的故事,是一段事情,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回到这个词,故事,故,旧的,老的,一旦加上时间,这个事就变的有些走形,好像原来的样子已经模糊了,所以很可能不是原来的事,所以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故事,不是历史,但,历史是故事。我们都会变成历史,但没几个人会变成故事,因为故事要有讲述的人才能称之为故事,否则只能成为死事,也是一种故事,故去的故,事情的事。 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已真实  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已故事  故事 就是故事故事 就是故事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 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 是也不是

香港浅记

没想到今年是在香港度过的元旦,去年一起跨年的路人今年又换了一批。人,真是鬼。 香港,应该有很多形容词,但总的来说,只有一个感觉,比起上海,同样的心累后面,有一点点的踏实。可能即便在繁华的中环,也能看到外墙掉皮的老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转弯就进入了局促的楼梯,幽深的通道隔着铁门,背后总有一个人坐着。 这次住在朋友的宿舍,省了一大笔钱,而且也有机会(被迫)天天做小巴到彩虹或是坑口转地铁。小巴车停车要跟司机说,以司机举手做准。而每个司机举手都会停住2,3秒,感觉很舒服。 接触的香港人不多,但感觉很务实。看着满街的人,总有一种感觉,香港人跟月亮一样,只能看到光鲜的那一面,好像他们都不睡觉,晚上自酒吧出来之后就消失不见,第二天又亮丽的出现在大街上,白衬衫永远没有褶皱。 香港的天是有形状的,长条或者方块。站在海山楼面前,那种心里感觉还真说不好。这就是里子吗?天上的仙女也要上厕所啊! 说香港是文化沙漠的一定是很了解香港的人,我觉得我没这个资格说。但仅凭着坚守在楼上的私营书店,凭着对自身权利争取的意识,我觉得这就是有文化的。电视上,毫不客气的批评特首,第二天就上街游行。不能说这是中国的希望,但我羡慕这样自由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