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宋官职制度笔记


原本在看舆服志,不知道怎么就扯到了官职差遣,加之听了很多遍宋小南教授的讲座,看着那一大串系衔很酷,就开始找资料了解,但是渐渐发现,我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泥沼之中。
宋代官职制度,是历代最为复杂的,首先沿唐代旧习,以职事官为名的官阶官化,导致所谓的寄禄官与差遣(真正的工作)名称非常像,难以辨别,还好在元丰改制时将寄禄官(亦称本官)的“职事官名”改成更为古老的一套诸如汉唐的“光禄大夫”之类名称体系代替,这才让外人在一长串系衔中降低了分辨差遣的难度。
 
宋代官职体系,总的来说,按较为普遍的说法叫“官、职、差遣”,但这三个并不是全部。。。
 
先说官:称本官、散官,元丰改制后也叫寄禄官,此系统中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品级,一部分为名称,两部分都改过多次,名称分文武,亦即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士郎”共分29个等级,分布在从一品至从九品的等级中;武散官则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31个等级,分布在从一品至从九品的等级中。官决定了你的俸禄(这也是为什么叫寄禄官的原因,寄托了俸禄的官),品级以及章服等;邓小南教授称之为rank。
这里说一下章服,大体朝官根据品级高低分为三个色系,服紫(四品以上)佩金鱼袋,服绯(五品、六品)佩银鱼袋,服绿(七品至九品)无袋。
再说下鱼袋,这是唐旧制。唐代是有鱼牌的,两条鱼向外翻头对头,尾对尾,木质。能脑补出来吧?上面写的本人的品级,姓名,官职等信息,相当于名牌,自己带一个,大内门口存一个,作用如大内的通行证,以免外人混入,不过没照片哇。为了区别品级,上面用金、银装饰,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时代因为姓武嘛,跟玄武有些关联,所以大周时期将鱼牌换成龟牌,哈哈哈。而前文提的鱼袋就是装鱼牌的袋子。到了宋代,鱼牌已经没有了实际用途,所以就将双鱼的形象绣在袋子上,而只保留袋子的身份象征意义,里面不再有鱼牌,但既然是袋子,因为古代衣裳没兜,所以荷包就是口袋,那这个鱼袋里面是不是会装些自己的东西就不知道了。根据对应的品秩带相应的鱼袋。但由于鱼袋作为一段品级的标配,皇帝为了在官员中体现个性化,或者对某人的偏爱会越级赐给,标志就是在某人的系衔中凡厚些“赐紫、金鱼袋”者便是,反推凡有此类字句的人都是未到相应品级的人,而“赐紫、金鱼袋”是赐紫服佩金鱼袋的简称。
以上是“官”
 
再说“职”,大部分论文中对“职”的解释为特制馆阁职;馆阁职,是有真正的馆阁的,但基本不会去真正的馆阁上班,当然也有去上班的,如果你不去上班而被派到外地当差,这个职就叫“贴职”。它是荣誉官职,主要是文学上有大才或者在文学上特别受皇帝赏识,对于职,是有一些硬性规定的,比如必须是科举出身等等。同品级时如果你有个职那在朝会排班时便站在前面,是不是很有面子?对于职来说有个实用的功能就是分辨宰相,宋代有三个宰相,这三个宰相都叫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名称改过好几回),但是他们三个是有大小的,如何分别呢?靠“职”!首相带“昭文馆大学士”,亦称昭文相;次相带“监修国史”,即史馆大学士(一般不这么说),亦称史馆相;末相带“集贤殿(有时也叫集贤馆)大学士”,亦称集贤相。这样看来就分的很清楚了吧?
举个例子,包拯又叫包龙图,是因为他有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说明皇帝很偏爱他,哇哈哈。
但是要说一下的是,有一篇论文《北宋官、职、差遣制新论》(束保成)中说,职不仅指馆阁职,还应包括武臣的“阁职”以及“环卫”。此种说法也仅此一处目前未见第二人有此看法。
 
再说差遣,这是真正的工作,是权利的来源。所以看一个人的系衔,最重要的是找出他的差遣,这也是系衔最初,最本质的作用。差遣里面有很多词可以分辨,如“判”(长吏品秩高于州,府)“知”(品秩与州相同)“权知”“提举”“经略”“羁”“勾当”“管勾”“直”“提辖”“签书”“监”等。
 
除了官、职、差遣以外,其实还有勋官,食实封,功臣号,赐(如赐紫、金鱼袋),追封等。
 
勋官就是公侯伯子男啦,还有对应的食邑;食实封可以看着补贴,功臣号就是国家对你额外给的功臣荣誉,没什么用;赐就是一些额外赏赐,如赐紫、金鱼袋,等。
 
举个例子吧:
包拯的系衔如下:
枢密副使   朝散大夫   给事中   上轻车都尉   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   食实封四百户   
   差遣        文散官    工资等级      勋官                     爵位及食邑                     食实封
 赐紫、金鱼袋 赠礼部尚书
          赐             追封
 
 司马光系銜:
端明殿学士    兼翰林侍读学士    太中大夫    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    上柱国    河内郡开国公
   差遣                   兼职               文散官                 兼职??            勋官        爵位及食邑
食邑二千六百户         食实封一千户     赐紫、金鱼袋 臣司马光
                                      食实封                  赐


为什么宋朝会搞出这么一大套让人眩晕的制度呐?其实原因很多了,一部分是沿用唐代,后面在元丰改制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大改(从两府制恢复成三省六部制,这样原来阶官化的官职名就要重新掌握实权,但是不能重复啊?想的办法就是把原来已经阶官化的官职用汉唐的官职诸如“XX大夫,XX郎”来代替,把替换下来的官名重新赋予权力),之后又经历各种小改,所以现在的人看来很头大,一些部门出现又消失又出现,官名也是一样,品级也一调再调。每次改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样一套庞杂繁复的体系,其实也给了皇帝更为灵活的用人空间,比如,有个大臣直言不讳的批评皇帝,皇帝会罢他的官(其实是差遣,让他没事干),但是为了安抚众卿,会提高他的阶官等级。这也是宋朝文化昌隆的一个原因吧。
 
其实到现在还是有些没弄明白,比如俸禄到底如何划分,还有兼职问题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小逻辑》有感

近来遭遇实难言说,不过前几日翻找东西,偶然看到之前买的《小逻辑》,便随手拿出,准备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再次拜读,这个日子就是昨天。跳去了之前看过而且不感兴趣的篇章,直奔"绪论",便开始了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阅读,今日看到"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规定"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宇宙论,提到了上帝,便有感而发,想写一写关于他的看法。 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思维,思想;且不讨论二者的区别,当人有了思想以后,第一个应该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它既包含着我本质的追问也包含着对于本源的追问。再往上面追溯,世界是什么,从哪里来,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在无穷的追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转而问,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吗?有"上帝"吗?比起这样对于终极问题的追问,反观我们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简直不值一哂。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文明,实为一瞬,那么在我们这如蝼蚁的残生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之前我有一种态度是,你可能改变一件事,但你不能改变所有事,所以你不能改变任何事;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态度,现在看来不如说是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类实在应该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原始状态去追寻这一根本问题,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无,与其一"事"无成,倒不如在追寻根本问题的道路上向前挪一点。

沉睡73年的故事

明天,73年前的明天呼号和鲜血蔽日。我没法想象那是的场景,只得用电影中的镜头拼 凑,那是《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记得去南京纪念 馆那天下着雨,外边被雨洗刷的日本人种的书郁郁苍苍,里边坑中确实白骨皑皑。苍白 在此刻呈现的格外凝重。在哈尔滨的时候看到731所在地里边狭长的过道中满墙的名 字,心里不由的一颤。鼻子一酸,幸亏我强忍着。 记得听外国研究者说战争的味道就是胶皮混着火药在夹杂着血腥和肉烧焦的味道。我想 这样的味道再加上漫天的呼喊和泪水,最后闭上眼睛就是当天的情景。 73年了,那天出生的婴儿现而今也是两鬓苍苍了。我们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该忘记什 么? 看多了美国的罪案剧,里边认定无名尸的首要目的就是他的名字,无论指纹或是牙齿。 名字,一个只用几笔写出的符号就代表着一切,背后的家庭,欢笑,心酸,生气,辉 煌… … 谁能知道这一声声的哭喊,手指抓地的悲愤?名字,我们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也许 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义的汉字拼凑,或者仅仅是茫茫人海中那一个人的秘密通道, 通到他的心里,里边放着满是灰尘的匣子,匣子里边则是鲜血沥沥的伤口。 还记得展馆最后的那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满满的名字,有的是绰号,有的甚至没有名 字,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总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跟你说过话,跟你笑过… … 我记得我手抚过名册时的感觉,轻轻的,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如果我的抚摸能将你们的 故事唤起,我相信痛苦仅仅是快乐的点缀,即便那是风雨如晦,国家岌岌可危。至少我 愿意这么想。 蘸着暗红的血迹的棉袄,你曾给谁保过暖?坑中小小的手骨的小孩,是不是也曾不听话 被妈妈打过?面对玻璃后面的大坑,我看到的不是白骨遍地,而是从中升腾起来的人, 和他们的故事。 731部队遗址中放过一段短片,原731部队的士兵如今也是佝偻着身体,满脸愧疚的说 着,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错手杀死了另一个小孩子,死的那个小孩的父 母请求法官不要判那个小男孩死刑,取而代之的这是每年那个小孩忌日的时候去坟前祭 拜,持续20年。 任何对杀人者的刑罚都不能换来死者的复生,其效果只是另活着的人心中好受些。这样 的惩罚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所以杀死那些杀人者不如让他们带着愧疚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