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17的博文

辛酉,北风大起,苦寒。——宋史·钦宗本纪

今天正好看到钦宗本纪部分,想着钦宗仅短短十余页,一定很快。但是翻到第二页就立即慢下来,虽然看字很快,但是就看得很慢,因为全是战乱,短短十余页,随处可见,金兵陷XX,XX死之,败绩等。天象也很乱,什么彗入紫微等等。金人几度围城,钦宗没办法,跣足慰军,以御膳赏卫兵... 看的真是心疼,太惨了。昨天刚看了《楢山节考》今天再看这个,虽两者不同,但是疼是一样的啊。纪后评曰,真可悼也夫!真可悼也夫! 里面也有遁的,也有以城降金的。但看到更多的是“死之”,后金人入城,偪(同逼)上皇召皇后太子入青城... ... 最后一句,辛酉,北风大起,苦寒。 真是太惨了,唉! 说些题外话,徽宗,在里面时隐时现,有如客串,內禅之后就去南京杭州了,把在位时宠信的“六贼”留在京师,后被钦宗一一干掉。 看完才知道岳飞所谓靖康耻何谓!靖康元年已经积重难返的北宋王朝,即便神仙下凡,也是束手无策,何况匆忙间黄袍加身的钦宗? 到底意难平, 北风起寒苦。 可怜钦宗志, 真可悼也夫!

动物性与社会性的碰撞——《楢山节考》

        昨天看了《楢山节考》,看的心疼。还说删节版不影响剧情,我呸!看评论里面小儿子与大妈媾和的情节与另一个情节交替进行,这是不能删减的剧情啊!!!!               片中动物与情节的呼应其实是让观众把片中的人动物化,把人的动物性更加突出,这样更能理解片中的情节,诛杀雨屋一家,是为了整个村(团体)的生存。堵马铃薯也是生存,背妈妈上山也是生存。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成了超越道德,伦理及一个人社会性赋予的东西的东西。        但是观众是具有社会性的人,这样冲突就出现了,而且是那么揪心。不忍,惋惜,绞痛。始终贯穿着全片。阿玲婆婆是坦然接受这样的设定的人,而且想尽办法让家族延续下去,毫不犹豫的磕掉牙齿,诛杀当晚的决定,但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儿子的为家迫不得已去赌马铃薯,杀死父亲,背母亲上山,这是自然和社会压力的双重压力下作出的不得已的决定。最后看到了妈妈的衣服在弟媳和儿媳身上的延续,他的心才多少有些慰藉。         导演想表达什么呢?道德审判?好像没有。他只是把事实剖开给你看,无论你的感触,生存第一,想起了《社交网络》里的一个关于三个人坐船的故事,当一个人威胁到了整船人利益的时候,其他人会毫不犹豫把他推下船,这就是生存的法则。         在生存面前,人只是动物。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第一

昨晚又捡起扔了很久的《国史大纲》,跑到咖啡厅读了起来。读到宗教一节,颇有所思,想整理一下所得。 宗教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解决了人哪方面的需求? 这个问题先放在这里。先从春秋说起。儒家产生的原因是周王朝礼崩乐坏,那么礼乐,可以说是儒的前身,礼乐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我认为解决的是人的社会性的问题。人作为动物首先具有动物属性。通过聚居和使用工具,逐渐产生了智慧,形成了“社会”,在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积累而食物等产生了剩余,这样即可以让一部分人免于为食物活动,逐渐的产生了阶级,当然聚居、使用工具、等级等等不是人特有的,现在的猴子,猩猩团体也有,但这些缺是产生智慧的必要条件。智慧产生了,阶级形成了,那么下一步对“自治”就有了要求,也正因如此,以礼乐为代表的“规矩”,其实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儒家的形成找到了根,那么道家呢?再说儒家,它在礼崩乐坏的周王朝其实要整肃的是个人与群体的问题,儒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是想恢复周礼,更重要的是想弱个人重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讲,老子是弱群体重个人;庄子在老子的路上走的更远,基本是去群体;另一边的在孔子路上走的更远的则是墨子,去个人;而以邹衍为代表阴阳家则是兼老庄而归孔孟;如果画一条线应该是下面这样: 个人          庄子                    老子                                        孔子                 墨子                     群体 ———————————————————————————————————————— 最后来说一下佛教。佛教把教主,或者说是最高的美好从神拉回到了人,佛祖是人。这在追求群体文化的中国满足了中低层人的心理渴求。以前祭天,与天沟通是天子的事情,下面的人不用管,所以民间没什么祭祀活动。但是佛教不一样,它宣扬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这一下子就把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剔除了,人再一次回到了平等的地面上。如果说前期的唯识宗,密宗等在形式上还有门槛,那么后面的禅宗更是满足了平民老百姓的需求,不立文字,文盲也能修行,惠能就是例子;见性成佛,最大限度的把修行的门槛降到最低,所以禅宗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不无原因的。 那么接着上面的讨论,佛教在线上处于怎样的位置呢?首先,佛教不偏颇,个人,群体在里面都能找到自己的

记录者还是讲述者

剁手相机已经快一个月了,在到处拍拍拍的时候,刷instgram和flickr也越来越频繁,可能是审美疲劳,好看的标准慢慢变高了。不是专业,说不出个所以然,什么构图,用光,统统抛到一边,唯一的标准就是好看。但是这个好看已经不单单是照的好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照片里找故事了。 摄影师和艺术家或者新闻纪录摄影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平常人,只是图像的记录者。但是,当你纪录的足够多的时候,你的欲望迫使你要把故事、情感加入其中,这时你是讲述者。 但是,无论纪录还是讲述,都是主观的,所以这个本身已经在讲述的。这是个读图的时代,人们已经无法静下心来逐字逐句了,那就让他们逐帧逐幅吧。 二者没有好坏,这样的变化不可避免,只是我们都有讲故事的欲望,可并不都是好的讲述者。

2017年5月2日

孤独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想找人说话,不想待在没人的家里,想找一个人,可心的人,哪怕两人各忙各的,抬头就能看见也觉得心安。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胸中也没什么大志,只想平平淡淡的过,踏踏实实的活,真正的活着,不像现在这样如在梦里。所有的感觉就像从遥远的地方传过来一样,再激烈的情感也蒙上一层柔光。仿佛陷入泥沼,不舒服。 孤独,一不小心就能把人逼疯。 还真是个失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