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12的博文

“今朝风日好 或恐有人来”试解

初见此句,是一个叫董桥的人写的一本书,看了里面的文章发现出自丰子恺的一幅漫画。初听这句话,感觉说这话的绝对是个极自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还是先试着解一解这两句,第一句是一个背景,只道风日,一个“好”字显得欢喜。后句便添深意,尤其一个“恐”字,更是点出 “我” 的心境。白话解释很简单,今天天气很好,就怕有人来访。为什么“恐”“人来”,这是因为一旦来人就扰了享受好风日的“我”,就夺去了 “我”感受生活美好的机会了。 由此观之,这个 “我”真是个极自由的人,优雅且懂得享受生活。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有机企业与反专业化 自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人类逐渐认识到了专业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益,这样的认识在福特那里更是变得根深蒂固。然而专业化的后果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当今世界知名的企业当中,过度的专业化会给企业运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诸如沟通不畅,定势思维,执行力不强等等。针对这样的问题,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提出了无疆界组织,在企业结构上更是提出扁平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无疑给过度结构化的组织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和效率,然而这样的改变仍然是在专业化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企业的情况先说到这,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很流行的一种现象——跨界。prada设计手机,做建筑的更是从音乐中汲取灵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跨界这样一个概念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与其说是整合倒不如说是“反专业化”。专业化要求人成为机器的零件,你是螺丝,他是螺母,我是齿轮,诸如此类,专业化不再要求劳动者作为“整个人”而存在,更看重的是劳动者的“一双手”。这样一双手是不会思考的。这也正是上文所提的“困难”的根源所在。而“跨界”这样一个概念恰恰是将“一双手”还原回“整个人”的探求,很幸运,这是成功的。 有机企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正如人体一样,当人失去了双手,脚便承担了手的功能。有机企业虽不是这样但道理是类似的。有机企业的概念是以“反专业化”为核心的, “反专业化” 并不是完全摒弃专业化,而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试图打破专业化的壁垒而达到回归“整个人”的目的最终实现企业有机化。那么什么是 “反专业化” ?它在企业中又是如何实施的呢?它是以这样一个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其一,人,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除了工作以外还要面临诸多问题。人不仅仅在专业化上有知识积累更在其他方面有积累;其二,类比思考,事情最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当你在哲学领域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一个音乐家可能会在音乐的角度提出对你有用的看法或者思维方式;基于以上两点, “反专业化” 就显得水到渠成。 “反专业化” 作为一种工作模式是在保证必要“专业化”的前提下进行类比思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 现阶段市场上的企业盲目的追求做大做强,恰恰忽略了当企业成才起来时候执行能力的下降正是企业最终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相信有机企业和反专业化的思想一旦得到适当的应用必将会给企业以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介于以上理论没

放慢脚步

记得在中考的时候需要靠体能,练的是长跑,那时老师教了一个窍门,说当你跑不动的时候只要保持你的手臂快速摆动就行,真是屡试不爽。前几天晚上出去走走,突然一刻觉得浑身发热,才意识到是不是走的太快,于是有意识的放慢脚步,渐渐的,凉爽了许多,发现心情也莫名的变得好起来,感觉好极了。 直到今天才发现能有那样的心情只是因为我放慢了脚步。不想说什么,只是想提醒那些内心还在奔跑停不下来的人,试着放慢脚步,你的心也会跟着慢下来,静下来。 走的太快的时候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仿佛走回去是唯一的目的,对于人生来说,死难道是唯一的生的目的吗?一定不是!所以,慢点走,边走边想清楚。 偶尔低头看下脚,是不是不自觉的又快了起来?

那一刻

跟朋友聊天,谈到是否在意别人的看法,朋友讲到了"那一刻",那一刻在意,之后就无所谓了。想想确实是这样,大部分人都是这样,"那一刻"就是"当下",人恰恰就活在当下。那么那一小部分呢?他们真的不在意吗?我想不是的,但是比起别人的看法他们更享受自我的感受,当自我感受超越所谓在意的时候就是不在意了。所谓人活的"真"就在这。那么它跟超脱或者游戏心态矛盾不呢?应该这样看,游戏心态是最洒脱的生活方式,进得去出的来,其实在进得去这一点上恰恰就是要全身心的投入,玩嘛,就好好的玩。 那一刻,是这么真实,又有些虚幻,飘飘然。

不要活在技巧里

人,尤其是中国人,千万不要活在技巧里,否则人生就会变成机械式的教条。想想看吧,当你会了所谓读心术,你自以为聪明的洞察他人的内心,那么你的生活必定丢掉了惊喜,欢笑,尊重。当你学了所谓面试技巧,那么找工作就会变成斗法大会,只是比的不是真才实学而是道行。当你掌握了考试的技巧,考试便失去了意义,活脱脱的成了在考背诵,当然你要是打小抄,那就更没有了意义。 中国人活得太久了,好像在我们眼里什么都能洞出个道理,善于总结不是不好,但一直活在总结里面,生活就会被架空,你再也闻不到花香,体味不到真情。这孰得孰失岂不立现? 活得真点,即使走些弯路。活得麻烦点,心就会轻松点。

死在阳光明媚的春天

胡乱翻着网页,偶然翻到了汪峰,偶然翻到了《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 听到这句的时候就在想,要是我死了,我要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那应该是一个春天的早晨,窗外有鸟在叫,微风吹动这窗帘,阳光还不太刺眼,但却温暖。床单干干净净,床弹性很好,床头有杯水,那还是我晚上准备的,只是今天用不上了。风吹开了窗帘,阳光照到眼睛本能的闭上,可是眼前仍是红红的,鼻子告诉我花的味道,渐渐的身体变得轻了,可是每次吸气都会变得重些,突然觉得呼吸根本没有必要,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身体不在上下浮沉而是径直飘了起来,没了重量,没了束缚,轻松,愉悦。眼睛的红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变白,却又不知怎么变黑,原来黑白是相通的,你这样想,嘴里甜甜的,大圆满。

打包的失败

在成功的那一刻,没人会在意你之前的心酸'困苦,很有默契的是你也不愿提起,每每有人问起,你只是挠挠头笑着说不提也罢。真的"也罢"吗?还是比起现在甜蜜你不想再回忆辛苦?现在的你将过去用个华丽的箱子装载,打包,封箱,放之高阁。这怪不得你,人都是这样,喜欢用凹透镜看痛苦喜欢用凸透镜看幸福。有时你也想将箱子里的过去摊开来讲讲,但转念一想,会不会别人以为我这是变相的标榜自己?随即打消念头。渐渐的,几年之后,连你自己也不愿触碰那个箱子,仿佛是耻辱。渐渐的,这样一段记忆可能只有在年老的某个时候一个不小心将它打开,那时再看不过如此嘛!可能你会珍惜被自己冷冻一辈子的记忆,因为它只属于你,你的"失败"。

成为巨人

人们常说,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实我要反驳这句话有点自我开脱的意思,但是既然想到了还是说说的好。 为什么要强迫别人每样都做得好,为什么要要做一个"高大全"?人或者已属不易,更不要说好多人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我觉得已经算是伟大了。如果能做思想上的巨人,那就当巨人好了,何必舍长求短的追求本不属于你的行动上的那个巨人?当一个巨人已经很累了,当然是一个好巨人。你这个思想上的巨人可以影响许多即将成为行动上的巨人的人,这样想想是不是很伟大?何必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你本不擅长的短处?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时间花在如何改良思想上,这样不是更好?这样的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 人的意义在哪?如果从社会的贡献角度来看,那么意义在于为后世留下什么。那么你能为后世留下什么呢?在公司当小职员死后绝对没几个人记得,那就更遑论后世了。我想为后世留些什么,从贡献的角度讲,无论好坏。活得满足,活得能够影响到别人甚至大众的生命轨迹当然更好。做自己擅长的,即便它有多么微不足道。 巨人是生而为巨人而不是后天练出来的。我觉得我是。我是!

眼睁睁忽视的时间

今天面试猛地一看表,六一,想起愚人节的离开现在已经整整两个月了,自己一直在找工作不假,但是这种状态之下竟然已经过了两个月,在我为数不多的生命中两个月代表什么,我想我现在说不出来,但是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现在想起确实有些遗憾。生活应该怎样过,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极其精彩的答案,但是真正过日子的时候那种方式才是你最真实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也许你跳出来看会极其惊讶,感叹我居然能这样的浪费时间,着实不该,但是当时间过去的时候你又能怎么样呢?真的是眼睁睁的看着时间溜走而毫无办法。 着急着急,现在的我才真真正正的感受到所谓知行合一是多么难。

昨天听了一位人大的教授讲王国维,里面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引用一位哲学家的话说自杀是摆在哲学家面前的首要问题,比什么思维、存在更加重要,因为作为人要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才是哲学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刻。 在谈死之前我想说下“生”。生相对于死我的感觉是较少被讨论,因为生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而死的时候正好相反。 讲王国维的时候提到了梁济,这个在输入法中都找不到的人,梁济临走前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 陈寅恪说,王的死是对于文明的殉道,尽管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有些由己及人的感觉,难免有失公允,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就像我一直在寻找的一样,信仰,这个东西是现在我身边已经消失已久的东西了,那些纯洁的东西早已被人投入泥沼,沾染上了斑斑铜臭,令人作呕。 回来“死”,之前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但那时个人对死的态度,从没有正儿八经的放在哲学下面来审视。相对于存在与思维,的确,思考这些的主体——人,应该更为重要,而且对于人来说,最终极神秘的莫过于死,且自杀尤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经历的怎样的事情才能有意识的选择自己生命的结束,难道再没有办法?再没有出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不得不说,昨天的讲座让我想了很多,那些迷雾尽管我还没有清除,但是我隐约的在雾中看见了前方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