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国家的囚徒

这次去香港,一个目标就是想逛逛书店,那个著名的铜锣湾书店,也确实关门了。之后又逛了几个书店,在乐文书店购得《国家的囚徒》这本书,一看是赵紫阳录音整理的,当即买下。拖拖拉拉一个多礼拜看完,写写感想。

书的标题,耸动,贴切。看完之后发觉,书背面的话“赵的死,比其活着更具危险性”(大意),说的很有道理,活着的时候,只是个被消声的人,无关大局,但死了以后就会变成一座丰碑,永远用被消声的呐喊控诉着,而且无声比有声更有力。

对于赵紫阳本身, 我觉得他在政治上是很幼稚的。虽然权利斗争那时没到现在你死我活的境地,但他对于政治气味的迟钝也是够可以的。

李鹏的主张和做法是一贯的,当胡耀邦当总书记的时候就是保守派的代表,这点他看出来了,但是当他代理总书记和当选总书记的时候却没有采取相应措施。诚然,当选总书记且让李鹏做总理是当时的情况下的不得已的选择,但是那些由来已久的矛盾不会因为这次小的变动就会消除,老人仍然干政,那个经济领导小组除了邓小平的支持就没有任何外援(国务院内部的制度支持),这种情况下仍然温和弱势,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从书后面的分析来看,即便当时没有准确看清,其实也看透个五、六分了,邓小平的真实主张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在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有抱负的总书记,应该采取实用的策略稳步推进,怎么能在这样的问题上,与权力核心发生根本冲突?

关于六四的问题,书的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拿出来讲。看完之后发现跟隆美尔何其相似,在关键的时刻总不在现场,隆美尔是三次:北非一次,诺曼底一次,暗杀希特勒一次;正是前两次的铺垫到了最后一次为自己送上了毒药。反看赵,一次就够了,李鹏处理六四的态度早在游行一开始就表现出来,在国内仍然不稳定的时候,身为总书记居然在这个时候出访朝鲜,不能缓缓吗?不能不去吗?具体情况不了解,但是那个当口不在国内是极其不明智的,早在反自由化的时候李鹏对赵紫阳的不满就已经表现的很充分了,难道赵没有意识到当他出访时李鹏不会按兵不动?不是历史的亲历者,确实无法评论,但从录音稿来看,这样的想法丝毫不见踪迹。

对于赵,看完之后很是惋惜,但是其性格的软弱和对政治的不敏感,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如果能度过八九,邓小平按照他的说法交出军委主席,赵党政军能都拿到手里,背后还有邓护航一段,他会更有成就,而且当逐步看清邓的政改底线的情况下,拖到邓走以后再进行他的政改,中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功过是非的评论,只是对现实的不满,这样的不满其实仍是对国家抱有希望的,否则就变得冷漠。

从这一点看,赵的死,确实比其或者更具危险性。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小逻辑》有感

近来遭遇实难言说,不过前几日翻找东西,偶然看到之前买的《小逻辑》,便随手拿出,准备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再次拜读,这个日子就是昨天。跳去了之前看过而且不感兴趣的篇章,直奔"绪论",便开始了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阅读,今日看到"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规定"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宇宙论,提到了上帝,便有感而发,想写一写关于他的看法。 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思维,思想;且不讨论二者的区别,当人有了思想以后,第一个应该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它既包含着我本质的追问也包含着对于本源的追问。再往上面追溯,世界是什么,从哪里来,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在无穷的追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转而问,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吗?有"上帝"吗?比起这样对于终极问题的追问,反观我们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简直不值一哂。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文明,实为一瞬,那么在我们这如蝼蚁的残生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之前我有一种态度是,你可能改变一件事,但你不能改变所有事,所以你不能改变任何事;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态度,现在看来不如说是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类实在应该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原始状态去追寻这一根本问题,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无,与其一"事"无成,倒不如在追寻根本问题的道路上向前挪一点。

沉睡73年的故事

明天,73年前的明天呼号和鲜血蔽日。我没法想象那是的场景,只得用电影中的镜头拼 凑,那是《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记得去南京纪念 馆那天下着雨,外边被雨洗刷的日本人种的书郁郁苍苍,里边坑中确实白骨皑皑。苍白 在此刻呈现的格外凝重。在哈尔滨的时候看到731所在地里边狭长的过道中满墙的名 字,心里不由的一颤。鼻子一酸,幸亏我强忍着。 记得听外国研究者说战争的味道就是胶皮混着火药在夹杂着血腥和肉烧焦的味道。我想 这样的味道再加上漫天的呼喊和泪水,最后闭上眼睛就是当天的情景。 73年了,那天出生的婴儿现而今也是两鬓苍苍了。我们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该忘记什 么? 看多了美国的罪案剧,里边认定无名尸的首要目的就是他的名字,无论指纹或是牙齿。 名字,一个只用几笔写出的符号就代表着一切,背后的家庭,欢笑,心酸,生气,辉 煌… … 谁能知道这一声声的哭喊,手指抓地的悲愤?名字,我们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也许 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义的汉字拼凑,或者仅仅是茫茫人海中那一个人的秘密通道, 通到他的心里,里边放着满是灰尘的匣子,匣子里边则是鲜血沥沥的伤口。 还记得展馆最后的那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满满的名字,有的是绰号,有的甚至没有名 字,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总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跟你说过话,跟你笑过… … 我记得我手抚过名册时的感觉,轻轻的,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如果我的抚摸能将你们的 故事唤起,我相信痛苦仅仅是快乐的点缀,即便那是风雨如晦,国家岌岌可危。至少我 愿意这么想。 蘸着暗红的血迹的棉袄,你曾给谁保过暖?坑中小小的手骨的小孩,是不是也曾不听话 被妈妈打过?面对玻璃后面的大坑,我看到的不是白骨遍地,而是从中升腾起来的人, 和他们的故事。 731部队遗址中放过一段短片,原731部队的士兵如今也是佝偻着身体,满脸愧疚的说 着,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错手杀死了另一个小孩子,死的那个小孩的父 母请求法官不要判那个小男孩死刑,取而代之的这是每年那个小孩忌日的时候去坟前祭 拜,持续20年。 任何对杀人者的刑罚都不能换来死者的复生,其效果只是另活着的人心中好受些。这样 的惩罚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所以杀死那些杀人者不如让他们带着愧疚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