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文章、电影、还是照片,每个算作作品的东西都要有一个题目,仿佛没有题目就不完整,没有题目就没有个性,那么又想问,人生有题目吗?还是非得要用几个字来概括一辈子?那太难了!中国人喜欢概括,因为它既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又能展现这个人的领导气质。这个封号啦,那个谥号啦,当然,还有各种理论,"三个没有","四个不要"诸如此类。刚刚在看《这些人,那些事》每个故事前面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题目,用做总结,也用做开始。而每次都要拉回去看一下,就算是整个故事已经看完,看完之后无一例外的一个态度:"嗯!"。"嗯!"什么?是肯定还是不赞同?我想更多的是没有想法。由此突然想到对于一个人的一辈子,需要一个题目吗?或者跳出这个圈子,为什么要有题目?人们总自觉的不自觉的以为自己为了一个目标,或者该有那样一个目标而活着。但是极有可能的是当你撒手人寰的时候也没有真正搞清楚它是什么!可悲啊!在你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就被牢牢的限定住了你这张纸要画动物而不是植物,这个想法是极其可悲的。或者当你拿到一张纸的时候总想往上面画点东西,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画东西?折纸不行吗?单纯的把它撕了不行吗?回到写作之初,题目,实在是不必要的!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