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苏州札记

山塘与平江
   见识过平江的平静之后,一直憧憬着比平江名声更大的山塘,可是见识过之后却透露着无尽的失望。这一闹一静的对比让我不禁想起了西安的大、小雁塔,虽说一大一小,名字尚有几分相似,但是待遇却有这天壤之别。一个高大全,一个却隐于闹市之中,如果不是刻意去找,是不会注意这样一个小小的入口的。
记得去平江实属误打误撞,本来想去昆曲博物馆,有些失望的出来后顺着无意间发现的小街走走,很有味道,那天下着毛毛雨,梦里水乡应该是最贴切的形容!
山塘则是明确的要去的。但是兴冲冲的走到桥上,满眼的却尽是铜臭。泛滥的纪念品商店“鳞次栉比”。繁华成了唯一的印象,但是这“繁华”用在这样一个古老街道上却让人感觉有些可惜!
突然想起了大学老师的一句话,要搞研究的人就得穷!这有些极端的说法不正如老子“小国寡民”一样耐人寻味吗?
不过换个角度,一座城市有两条一样的街道可能也会显得多余,这大概是我为这两条街道,那两座寺庙寻找到的存在的唯一自己可以接受的解释了。


留园不留人,

为什么是留园?它是四大名园之一,更重要的是它是我要去的虎丘的中转站。虎丘之前先游留园有何不可?没想到这小小的园子,竟让我留恋忘返。最早关于苏州园林的记忆是一篇年代久远的课文,名字好像叫《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只记得名字的课文还有脑海中残缺不全的江南美景像是一扇虚掩的门,总是诱惑着我一探这门后的美景究竟几何。
一步一景,不知道是谁说的,但是这留园给了我生动的展示。
我认为留园最绝的地方是它将窗开的恰到好处,植物、假山等装饰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建筑当中,二者合而为一,景作画,窗为框。这画常变,景也常新。这样的巧思随处可见。比较喜欢的诸如“洞天一碧”、“君子可履”,无一不是这种做法的典范。留园虽小,可是园主的巧思匠心,寄情于景,真的需要慢慢体味。偶尔听到导游的一两句讲解,顿觉园主深意,不禁折为之叹服。“冰裂纹”、“缘溪行”、“又一村”、“可亭”… … 想象着自己真的住在这里的话,就像人走入画中,惊奇欣喜之余又会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弄坏了意境。
闲坐亭中望着假山游人小塘,不禁感慨“留园不留人”,真应了牡丹亭中的唱词:姹紫嫣红开遍,都只付与这断壁颓垣!园中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园子几经风雨仍然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面,喘息,哀叹!


留园尚且如此,相信其他三园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千剑入池水平漫
苏轼一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不知道数百年来吸引了多少慕名者,我确是其中之一。北门入园,跟别人游园方向恰是相反,不过没关系,人家本杰明巴顿不也活的有滋有味嘛!抬头就见塔,外表足见其历史。走近一看竟是斜的,塔尚且如此,我又怎能轻言放弃?
顺阶而下,人甚多。想必定到了剑池!但是下面竟是一小潭,潭中有一石名曰点头。加上潭边石壁上刻有“生公讲台”四个篆书大字,其渊源不言而喻。但是令我不解的是,当年到南京路过雨花台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传说,不是这生公到底在哪个地方说过法。摩崖石刻旁边是二仙亭,相传是吕纯阳和某位初祖之类的仙人在此下起而得名。再往边上看就是颜真卿肥厚的楷体字了。什么“蚕头燕尾”,还是恕我欣赏水平低吧!别有洞天之后就是传说中的剑池!听导游讲解之后心潮澎湃,也不知道为什么激动起来,事后回想,大概是被“千剑入池”这种“壮举”感染,再加上古人尚不欺我,光是想想就会激动,也难怪当时澎湃一下。顺山而下,山脚见一山庄,墙面四个大字“龙虎豹熊”,据导游说前两个字是文征明写的,后两个系唐伯虎的墨迹。而且赛金花还曾住过这里,呵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小逻辑》有感

近来遭遇实难言说,不过前几日翻找东西,偶然看到之前买的《小逻辑》,便随手拿出,准备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再次拜读,这个日子就是昨天。跳去了之前看过而且不感兴趣的篇章,直奔"绪论",便开始了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阅读,今日看到"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规定"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宇宙论,提到了上帝,便有感而发,想写一写关于他的看法。 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思维,思想;且不讨论二者的区别,当人有了思想以后,第一个应该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它既包含着我本质的追问也包含着对于本源的追问。再往上面追溯,世界是什么,从哪里来,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在无穷的追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转而问,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吗?有"上帝"吗?比起这样对于终极问题的追问,反观我们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简直不值一哂。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文明,实为一瞬,那么在我们这如蝼蚁的残生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之前我有一种态度是,你可能改变一件事,但你不能改变所有事,所以你不能改变任何事;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态度,现在看来不如说是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类实在应该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原始状态去追寻这一根本问题,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无,与其一"事"无成,倒不如在追寻根本问题的道路上向前挪一点。

沉睡73年的故事

明天,73年前的明天呼号和鲜血蔽日。我没法想象那是的场景,只得用电影中的镜头拼 凑,那是《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记得去南京纪念 馆那天下着雨,外边被雨洗刷的日本人种的书郁郁苍苍,里边坑中确实白骨皑皑。苍白 在此刻呈现的格外凝重。在哈尔滨的时候看到731所在地里边狭长的过道中满墙的名 字,心里不由的一颤。鼻子一酸,幸亏我强忍着。 记得听外国研究者说战争的味道就是胶皮混着火药在夹杂着血腥和肉烧焦的味道。我想 这样的味道再加上漫天的呼喊和泪水,最后闭上眼睛就是当天的情景。 73年了,那天出生的婴儿现而今也是两鬓苍苍了。我们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该忘记什 么? 看多了美国的罪案剧,里边认定无名尸的首要目的就是他的名字,无论指纹或是牙齿。 名字,一个只用几笔写出的符号就代表着一切,背后的家庭,欢笑,心酸,生气,辉 煌… … 谁能知道这一声声的哭喊,手指抓地的悲愤?名字,我们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也许 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义的汉字拼凑,或者仅仅是茫茫人海中那一个人的秘密通道, 通到他的心里,里边放着满是灰尘的匣子,匣子里边则是鲜血沥沥的伤口。 还记得展馆最后的那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满满的名字,有的是绰号,有的甚至没有名 字,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总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跟你说过话,跟你笑过… … 我记得我手抚过名册时的感觉,轻轻的,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如果我的抚摸能将你们的 故事唤起,我相信痛苦仅仅是快乐的点缀,即便那是风雨如晦,国家岌岌可危。至少我 愿意这么想。 蘸着暗红的血迹的棉袄,你曾给谁保过暖?坑中小小的手骨的小孩,是不是也曾不听话 被妈妈打过?面对玻璃后面的大坑,我看到的不是白骨遍地,而是从中升腾起来的人, 和他们的故事。 731部队遗址中放过一段短片,原731部队的士兵如今也是佝偻着身体,满脸愧疚的说 着,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错手杀死了另一个小孩子,死的那个小孩的父 母请求法官不要判那个小男孩死刑,取而代之的这是每年那个小孩忌日的时候去坟前祭 拜,持续20年。 任何对杀人者的刑罚都不能换来死者的复生,其效果只是另活着的人心中好受些。这样 的惩罚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所以杀死那些杀人者不如让他们带着愧疚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