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也来说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


闲来无事,随便翻翻,又看到了崖山海战,找来正史看看,跟第一次读到的时候一样,震撼,痛心,进而有想到了"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知乎看看,原来很多人痛恨这句话。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日本为了侵略中国而找的口实。看了一些评论之后,沉下心想一想,为什么我会对崖山海战记忆犹新,多年后读到仍是感情浓烈?

我想有几点原因:

第一,受限于教育、个人经历、家庭、时代等因素,从小被灌输的共产主义,随着成长似乎被消耗殆尽。空洞的口号,流水线似的歌唱,宣誓。好像是两条平行线,或者两个时空。对于古代的好奇,应该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不同,还有观念文化等各个方面。

第二,宋代跟现在似乎没有任何联系,除了史料、文物以外,它跟之前其他任何朝代一样,都只存在于文字中。但随着对宋了解的深入,这种关联远比想象的要密切的多,但又不同。这很奇怪。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传统"的实验:一群猴子被关进笼子中,里面挂了一串香蕉,当有猴子试图去摘香蕉的时候,就会有水枪对所有的猴子开火。渐渐地,再没有猴子会去主动摘香蕉。之后,用新的猴子一个一个的替换最初的那批猴子,每当新猴子试图去摘香蕉的时候,还没等到水枪开火,其他猴子便一拥而上,胖揍那只猴子。以此类推,"传统"便被继承传递下去了。等到笼子里面的最初的猴子被完全替换掉,水枪也被拆掉后,这批全新的没有经历过水枪洗礼的猴子,没有一只再去试图摘过香蕉,所有的猴子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便是传统,缺失了部分传承信息的传统。

就像现在人都知道汉字怎么写,却不知道它怎么来的。为什么天地玄黄,玄是什么?黄是什么?玄为什么有幽远的含义,还有黑色的含义?我们只知道用,而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用,就像笼子中的猴子。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魏晋的风雅人士,中国也曾出现过贵族门阀制度。这种贵族是超越皇权之外的,皇权即便再强大也很难成为贵族门阀,皇帝可以赐给一个人官位,却不能赐给他贵族的身份,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宋代,韩昌黎便是佐证之一。反观现在家庭的传统仅仅只是两辈,或是三辈遗留下来的习惯,再往上呢?断了!

回到崖山,回到当时我第一次读到的感受,这种断层不仅是我没有切身经历,更是我没有耳濡目染,没法理解"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当然我们在清末的时候抵抗过外族侵略,抗日斗争也是艰苦卓绝,但细想想便知道,这是两码事。蒙元灭赵宋,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把第二批猴子整体换掉,放入之前散养的猴子进笼子,其结果可想而知——香蕉肯定第一时间被吃掉。当然不到一百年汉民族又一次坐到了龙椅上,但是这之间的断层确实实实在在的。即使只有两三辈人的断层。因为能继承宋风骨的人在明已经无法成为文化的主流,取而代之的蒙元的留下的"传统"。

写到这里想到了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宋史有记载,当社会成平的时候,皇帝想恢复正音古乐,便征集天下礼乐典籍,但是音乐这种东西能难说清楚,特别是在没有录音、录像设备的宋代。各位臣工便奉旨广征天下典籍,还真找到一些,大臣联合乐工便试图恢复,音高怎么确定?取X年生竹子,粗细长短确定后,倒入一定量的稻谷,在稻谷的上缘位置开孔,吹出来便是什么音。大臣照猫画虎弄了半天还是感觉差点意思。弄丢了就是弄丢了。特别是如音乐的精神、气节之类的无形的东西。

由此观之,崖山之后丢掉的中国,有点能理解了。

再举个例子,魏晋的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一道颇为靓丽的风景,但是他们魏晋时期得以显现,是在于前面漫长历史时期的积累,而门阀士族对于后代的影响也是融入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脑洞一点来说,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是不是可以看成是对门阀士族的传承,或者干脆就是士族的另一种形式?这种草蛇灰线的联系,也是文化的传承的重要部分吧?而崖山之后的那个中国,我想丢掉了恰恰就是这个。

己亥七月初九日与北京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小逻辑》有感

近来遭遇实难言说,不过前几日翻找东西,偶然看到之前买的《小逻辑》,便随手拿出,准备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再次拜读,这个日子就是昨天。跳去了之前看过而且不感兴趣的篇章,直奔"绪论",便开始了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阅读,今日看到"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规定"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宇宙论,提到了上帝,便有感而发,想写一写关于他的看法。 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思维,思想;且不讨论二者的区别,当人有了思想以后,第一个应该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它既包含着我本质的追问也包含着对于本源的追问。再往上面追溯,世界是什么,从哪里来,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在无穷的追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转而问,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吗?有"上帝"吗?比起这样对于终极问题的追问,反观我们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简直不值一哂。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文明,实为一瞬,那么在我们这如蝼蚁的残生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之前我有一种态度是,你可能改变一件事,但你不能改变所有事,所以你不能改变任何事;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态度,现在看来不如说是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类实在应该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原始状态去追寻这一根本问题,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无,与其一"事"无成,倒不如在追寻根本问题的道路上向前挪一点。

沉睡73年的故事

明天,73年前的明天呼号和鲜血蔽日。我没法想象那是的场景,只得用电影中的镜头拼 凑,那是《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记得去南京纪念 馆那天下着雨,外边被雨洗刷的日本人种的书郁郁苍苍,里边坑中确实白骨皑皑。苍白 在此刻呈现的格外凝重。在哈尔滨的时候看到731所在地里边狭长的过道中满墙的名 字,心里不由的一颤。鼻子一酸,幸亏我强忍着。 记得听外国研究者说战争的味道就是胶皮混着火药在夹杂着血腥和肉烧焦的味道。我想 这样的味道再加上漫天的呼喊和泪水,最后闭上眼睛就是当天的情景。 73年了,那天出生的婴儿现而今也是两鬓苍苍了。我们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该忘记什 么? 看多了美国的罪案剧,里边认定无名尸的首要目的就是他的名字,无论指纹或是牙齿。 名字,一个只用几笔写出的符号就代表着一切,背后的家庭,欢笑,心酸,生气,辉 煌… … 谁能知道这一声声的哭喊,手指抓地的悲愤?名字,我们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也许 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义的汉字拼凑,或者仅仅是茫茫人海中那一个人的秘密通道, 通到他的心里,里边放着满是灰尘的匣子,匣子里边则是鲜血沥沥的伤口。 还记得展馆最后的那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满满的名字,有的是绰号,有的甚至没有名 字,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总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跟你说过话,跟你笑过… … 我记得我手抚过名册时的感觉,轻轻的,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如果我的抚摸能将你们的 故事唤起,我相信痛苦仅仅是快乐的点缀,即便那是风雨如晦,国家岌岌可危。至少我 愿意这么想。 蘸着暗红的血迹的棉袄,你曾给谁保过暖?坑中小小的手骨的小孩,是不是也曾不听话 被妈妈打过?面对玻璃后面的大坑,我看到的不是白骨遍地,而是从中升腾起来的人, 和他们的故事。 731部队遗址中放过一段短片,原731部队的士兵如今也是佝偻着身体,满脸愧疚的说 着,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错手杀死了另一个小孩子,死的那个小孩的父 母请求法官不要判那个小男孩死刑,取而代之的这是每年那个小孩忌日的时候去坟前祭 拜,持续20年。 任何对杀人者的刑罚都不能换来死者的复生,其效果只是另活着的人心中好受些。这样 的惩罚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所以杀死那些杀人者不如让他们带着愧疚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