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历代中枢机构变迁摘要(聂崇岐)

宰相在中国一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地位被人形容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回望历史,秦汉至明清,宰相基本以一种权利集团的形式存在在官场中,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群人,有时是一个机构,有时是一群机构。对于这样一个权利代表团体,自己一直想捋出一个头绪,看到了聂崇岐的书,里面正好有段讲了历代中枢机构的变迁,宰相便在其中时隐时现,这次做成一篇摘要,权算一窥。


丞相,掌行政 二人分左右,右为尊。
西汉初年 仿秦制,以左为尊。
武帝起 丞相地位虽高,但不掌实权,权利到了尚书署。成帝时改署为台,不久改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三个官号代替丞相。

东汉初年 承西汉,名义上的宰相是"三公"或称"三司"光武帝去"大"字,将大司马改太尉,又配合"三才",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东汉末年 曹操掌权,一度恢复丞相。称魏王时,在其"国"中设秘书令,掌出发教令。

魏初 改回东汉原制,不过三公权力更小了。因汉代尚书台权势太大,称为实质上的宰相府,于是 将"国"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机构称中书省,掌发号施令。
蜀国 设丞相(诸葛亮),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后来费祎、姜维皆称大将军。
吴国 有丞相、大司马等。

承魏制,中书监、令地位虽不很高,职务则很亲重,故人称中书省为"凤凰池"。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这些高官皆属空衔。

南北朝 侍中成为侍中省(晋称门下省)的长官,掌"尽规献纳,纠正违阙"。

文帝代周以后,确立了内史省(隋代避用"中"字,改中书为内史)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以内史令(中书省长官)、纳言(即侍中,唐初改回)和尚书令为宰相,间或以别官加"参掌机事"名号,行宰相之职。

承隋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太宗做过尚书令,后存而不除,以尚书省副长官——左右仆射为宰相。
太宗时,中书令、侍中因位分较高,尝尝用别官加"参议朝政""预参朝政""参议得失"之类,作为实际宰相。
高宗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中叶后改为二品)行宰相事。
三省本各有公署,但后来各公署除尚书省外,只是副首长以下办公的地方,至于成为宰相的侍中、中书令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官,居常同在"政事堂"讨议国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移到中书省,故又称"中书门下",表示它是联合组织。因为两省长官一同办公,所以门下省审查的职能便下落到给事中的肩上。这一番变革后,中枢机构事实上只有一个混合体的中书门下,到了宋代遂简称为中书;
武后时期曾短暂更名:尚书省称中台、文昌台;中书省称西台、凤阁、紫微;门下省称东台、鸾台、黄门;

五代时期 沿袭唐制外,又有枢密院参与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本来唐代宗时就设内枢密使,用宦官充任,掌承受章奏,很类似于西汉中叶以前的尚书令。但在德宗以后,宦官抓到了兵权,内枢密使职权就扩大了。朱梁时代改用士人,并改称为崇政使。后唐又改为枢密使,但不用宦官。充当此官的,大体都是皇帝的亲信,地位虽不及宰相之尊,权势则非常之大。所掌的初不限于军事,但到后周则渐渐不预民政,于是遂开宋"中书、枢密对掌文武二柄"的先河。

不但确定了中书、枢密的"二府"制,各"府"的组织较前朝也有所不同,而且中书经过了几度更改。
最初中书只有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间有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的宰相,太祖时又增加"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开始宰相的人数不固定,少则一人,多则三人;参知政事也是如此。
到了神宗元丰,确定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参知政事确定四人,名称改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徽宗 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余无变动。
南宋初年,将尚书左、右仆射的名称恢复,而将其所兼门下、中书侍郎一律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中书、门下侍郎以及尚书左、右丞则仍改为参知政事。
孝宗 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称改为左右丞相。此后到宋末未变。
至于枢密院,除了枢密使、副使之外,又增添签署和同签署(英宗后改为"书")枢密院事。有时以知枢密院事和同知枢密院事代替使副(上述各官,宋人习惯合称"宰执",宰是宰相,执是执政,除了三二个宰相外,其余的参知政事以及枢密院的高官都是执政)。拿旧制比较来看,宋代的枢密院很有些像秦代的太尉府。但秦代没有兵部,提不到侵权的问题,宋则不然,枢密院号称"本兵",它侵去兵部的权很多。

辽代 中央官制分南北两面,南面官仿照唐制是用以置汉人的,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权,一切政柄都操在北面官手里。其中枢机构是南、北宰相府(第一次将"宰相"定为正式官名,而"南宰相"是属于北面官系统的,并不是南面官),作为宰相的,不出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且权势也比宋的宰相为大。辽虽也有北、南枢密院,但其职务分别类似于宋兵、户二部,与宋不大相同。

金代 多仿宋制并加以变通。中枢机构称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率以皇族或外戚充任。次为左右丞相,率以女真贵族充任。次为平章政事,次为左右丞,次为参知政事,汉人或有机会与于其选。至于枢密院则与宋无大差别。

元代 参照金制但尚书省曾有几度置废。大政总汇于中书省,其首长为中书令。世祖以后不常置,置则率以皇储兼领。其次为右、左丞相(元以右为上),多以蒙古人充任;其次为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杂用蒙古、色目、汉人,但汉人至平章政事者极少。关于枢密院,制度虽与金、宋相似,但为了防止泄漏军事机密,汉人是不许参与的。

明代 初本用元制,有中书左右丞相等官。
洪武中 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处理国政,而指派翰林院等文翰机关选调几个官员掌草拟诏谕,加以殿阁大学士头衔,是为内阁之始。所谓内阁,实质上是皇帝的秘书处。但这时的学士仅只承旨办事,到了成祖时,才提拔几个所喜欢的学士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和太祖时已不同。不过这些学士们,官位并不高,权势还很小。
仁宗以后,特别是到了英宗初年,学士们多是四五朝元老,官位很高,而且皇帝幼小,他们权势和以往遂大不相同,俨然成为宰相。可是太祖曾有子孙不许设置丞相之诏,后人为了避免违制之罪,所以称大学士们为"辅臣",首席的称为"元辅"或"首辅"。这些实质上的宰相,在弄权方面,比起从前的宰相反倒方便些,因为丞相向不直接草诏,而大学士却要"票拟批签"(票是纸片,票拟就是用一张纸拟旨)。这件事向由首辅执笔,因此明代中叶以后,抢作首辅的丑事,屡见不鲜。

清代 初有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后来仿明制改为内阁,其大学士职务也大致相同。表面上满汉各半,实则汉大学士只是陪衬。而在有议政大臣时,即满大学士之权也不如明代之大。迨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多职任了。
军机处源于雍正年间的军机房,当时因为对西北用兵,设置本是专为处理军务的。到了乾隆年间遂发展成为军机处,派满汉大臣为军机大臣(资格轻的为军机处行走、学习行走等),几乎每天都要见皇帝,有什么命令,直接用军机大臣的名义发下,称为"廷寄"。而外边章奏也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于是内阁大学士们只做些例行公事。用东汉的制度来比,军机处很像尚书台,而内阁大学士则有类位尊而不重的三公。
直到宣统三年,立宪运动,成立了所谓内阁,有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满汉各一人。行之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爆发了。


综上,从秦到清的中枢机构,其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丞相、御史大夫制到三公制;
第二阶段,三公失权,尚书台代起以及陆续出现中书、门下省;
第三阶段,由三省制的确立及其发展为一省制;
第四阶段,由一省制到内阁以及军机处的兴起;
而四个阶段的转变都隐含着皇权的确立以及扩大的诉求。至于清末的新内阁制,则又另当别论。

中枢机构是发号施令的总部,号令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的,其草拟制诏之官,下面略述之。
秦及西汉,诏令大多通过丞相、御史大夫颁下,即由丞相属员拟好发出。御史大夫虽有秘书处长的职务,但所做的率属行政工作,如"受公卿奏事"之类,并不大管草诏的事,偶有丞相、御史的制诏,并看不出有专官管理。
西汉中叶尚书台渐成政务总汇,草诏的事渐由尚书郎担任。
三国曹魏则改为属之秘书监、令。
南北朝又归于中书舍人(初称"通事舍人"),其制至唐中叶以前无大改变。
唐玄宗立翰林院,召集各色人才,如下棋的、绘画的。。。 。。。等等,作为政暇消遣之所,也找些诗文名家,假以学士之号,来谈论文艺,偶尔叫他们代拟诏令,后遂发展为独立机构,名为"翰林学士院",专掌重要诏令。其一般诏令,乃属之中书舍人。于是演成"内制"、"外制"之分(內制是翰林学士所拟,外制是中书舍人所拟)。这是的翰林学士院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五代到宋,一承唐制,只是宋代间或不命正官,以"知制诰"或"直舍人院"代替中书舍人,以"直学士院"或"翰林权直"代替翰林学士。
辽南面官,也有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但职位远不如北面官"林牙"(契丹语译音)之亲重。
金、元都没有中书舍人,文诰之事,金多归之翰林学士院,元则属之翰林国史院。
明初袭元制,但只称翰林院,迨废中书省后,内阁大学士成为"票拟"谕旨的专官,翰林官的职务减轻很多。
清初沿明制,但自军机处成立后,重要诏旨都归军机大臣或由大臣交给军机章京草拟颁发,内阁大学士只管写例行上谕而已,成为了闲员。


以上为摘要。一路看下来,宰相,或者说宰相代表的执政及中枢机构,会像牡丹开花一样,一层一层的往外翻,翻到最后便露出了真正的花芯。为什么这么说?从周开始,官员职位名称的设置其实可以看出,是以天子之家的形制扩大成了国家。家宰,宰,其实是家里的总管,这一层翻到外面变成了国家的宰相,加个相字,便有了相国的意思,所谓内外其实是指天子的内廷和外朝。接着翻出来的是中书,门下;慢慢再翻直到内阁,军机处。最后翻无可翻,天子便直接出来掌权柄,明洪武废中书,不设宰相便是明证。从此以后,所谓的内阁,军机处,虽然还在不断外翻,但都只能变成陪衬而已。最后所有的花瓣都翻完,这朵花便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名称的变化也有些意趣。比如叫了上千年的宰相,只有在辽时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为了正式的官名。丞相,相国,大良造等等还是明着尊重宰相的。到了唐就变成了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这样的差遣形性质的名称,三省长官存而不除,说明国家没有真正想把宰相之权交出去。而差遣类官名的兴起也可以看出君权的扩大,至少在此时,君权在主动的打破平衡,并占了先机。到了宋朝也是一样,三省名义上的长官不除授,除了避讳等勉强的理由外,也许皇帝想掌握实权才是背后真正的动机。到了明代大家便索性挑明了,不设宰相。让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变成了事实。但是即便被削弱仍然还需要有的相权变成了几群人,分而治之,真是聪明。即便张居正这样权倾一时的首辅,在死后也被万历皇帝弄了个底儿掉。这正是制度带来的必然结果。清代更不必说,本来君臣就有一层嫌隙,再加上满汉又一层,其结果显而易见,汉臣便多了一层充门面的作用了。

虽然朝代几番更迭,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开花似的演变却从未中断,也许它从未断过,只是我仅看到了其中一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孤独的毁灭――古德里安笔下希特勒给我的印象

在看古德里安的《闪击英雄》,还没有看完。但是在从后往前看的过程中,我从这位装甲兵之父的眼中笔下,似乎看到了一个人的悲凉,这个人是希特勒。无可否认他是一个地道的战争贩子,混世魔王,但是不知怎的心中总有那一点点的悲悯仍在起着作用。这样一个人,一个完完全全孤独的人,最后的遭遇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那份内心我想至今可能仍没有人能触碰得到。一个人,平心静气,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而就算有机会这个声音,这个故事也不是每个人 都会买单。于是就只有靠机缘了,于是我和古德里安,进而和他口中的希特勒有了这样的机缘。最初的希特勒十分有礼貌,从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可是后来却总是粗暴的打断。为了支撑自己的身体不断的加大药量,致使左半身颤抖,这可以说是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行为背后的信念。一个执着于自己信念的人是打不败的,至少在人格上,在精神上。 一个身在高位的人永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这在书中处处都有体现。这样一场战争只责怪一两个人根本就是笑话。与其说希特勒是祸首,倒不如说他是煽风点火的人更恰当,但是如果致使煽风点火,也不至于着这么大的火,由此可见那些不断添材的人责任也必然不小。 好人,坏人。这样单纯的二分法根本不适合人这种复杂的物种。还是那句话,人总是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这种事情的目的和完成这件事的方法又纠缠在伦理道德之中,其乱如麻。 对于那场战争,对于世间之事,真是,唉~

《小逻辑》有感

近来遭遇实难言说,不过前几日翻找东西,偶然看到之前买的《小逻辑》,便随手拿出,准备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日子再次拜读,这个日子就是昨天。跳去了之前看过而且不感兴趣的篇章,直奔"绪论",便开始了浑浑噩噩似懂非懂的阅读,今日看到"逻辑学基本概念的规定"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宇宙论,提到了上帝,便有感而发,想写一写关于他的看法。 人,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思维,思想;且不讨论二者的区别,当人有了思想以后,第一个应该也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什么。它既包含着我本质的追问也包含着对于本源的追问。再往上面追溯,世界是什么,从哪里来,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在无穷的追问得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转而问,是因为"上帝"的缘故吗?有"上帝"吗?比起这样对于终极问题的追问,反观我们现在蝇营狗苟的生活,简直不值一哂。人类创造出来的科技、文明,实为一瞬,那么在我们这如蝼蚁的残生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之前我有一种态度是,你可能改变一件事,但你不能改变所有事,所以你不能改变任何事;这样的一种消极态度。当然这种态度,与其说是一种态度,现在看来不如说是一种看法。现在的人类实在应该回归到作为人本身的原始状态去追寻这一根本问题,而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少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虚无,与其一"事"无成,倒不如在追寻根本问题的道路上向前挪一点。

沉睡73年的故事

明天,73年前的明天呼号和鲜血蔽日。我没法想象那是的场景,只得用电影中的镜头拼 凑,那是《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和《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红衣小女孩。记得去南京纪念 馆那天下着雨,外边被雨洗刷的日本人种的书郁郁苍苍,里边坑中确实白骨皑皑。苍白 在此刻呈现的格外凝重。在哈尔滨的时候看到731所在地里边狭长的过道中满墙的名 字,心里不由的一颤。鼻子一酸,幸亏我强忍着。 记得听外国研究者说战争的味道就是胶皮混着火药在夹杂着血腥和肉烧焦的味道。我想 这样的味道再加上漫天的呼喊和泪水,最后闭上眼睛就是当天的情景。 73年了,那天出生的婴儿现而今也是两鬓苍苍了。我们该记住什么?我们又该忘记什 么? 看多了美国的罪案剧,里边认定无名尸的首要目的就是他的名字,无论指纹或是牙齿。 名字,一个只用几笔写出的符号就代表着一切,背后的家庭,欢笑,心酸,生气,辉 煌… … 谁能知道这一声声的哭喊,手指抓地的悲愤?名字,我们要的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也许 对于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意义的汉字拼凑,或者仅仅是茫茫人海中那一个人的秘密通道, 通到他的心里,里边放着满是灰尘的匣子,匣子里边则是鲜血沥沥的伤口。 还记得展馆最后的那一个长长的桌子上,满满的名字,有的是绰号,有的甚至没有名 字,但是我知道,世界上总有个人知道你,了解你,跟你说过话,跟你笑过… … 我记得我手抚过名册时的感觉,轻轻的,没有什么阻碍。但是如果我的抚摸能将你们的 故事唤起,我相信痛苦仅仅是快乐的点缀,即便那是风雨如晦,国家岌岌可危。至少我 愿意这么想。 蘸着暗红的血迹的棉袄,你曾给谁保过暖?坑中小小的手骨的小孩,是不是也曾不听话 被妈妈打过?面对玻璃后面的大坑,我看到的不是白骨遍地,而是从中升腾起来的人, 和他们的故事。 731部队遗址中放过一段短片,原731部队的士兵如今也是佝偻着身体,满脸愧疚的说 着,谢谢,谢谢你们让我活着… … 我突然想到了美国的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错手杀死了另一个小孩子,死的那个小孩的父 母请求法官不要判那个小男孩死刑,取而代之的这是每年那个小孩忌日的时候去坟前祭 拜,持续20年。 任何对杀人者的刑罚都不能换来死者的复生,其效果只是另活着的人心中好受些。这样 的惩罚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所以杀死那些杀人者不如让他们带着愧疚的活着,...